道路工程监理服务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简介
本项目为道路工程的监理服务提案,全文采用标准宋体四号字体呈现,总计555页。所提供的文档为Microsoft Word格式,保证清晰且无任何水印,便于用户直接进行编辑操作。
第一章:基础资料与项目概述 详述编制依据,工程的整体描述,以及设计概览。
第二章对施工阶段的策划与响应
概述公司于施工准备阶段展现的技术实力及关键监理措施
第三章:监理职责范畴与涵盖内容 详述如下: - 监理工作范畴 - 监理任务具体内容
第四章:监理工作理念与目标阐述 - 明确阐述监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 精准设定监理工作的目标导向
第五章监理工作程序和流程
监理工作的施工阶段流程概述:详细构建各阶段的监理操作规程
第六章监理组织机构及技术装备
项目管理体系与人员配置:详述工程项目监理部的组织架构,明确各岗位职责。项目总监的管理职能与监理机构的技术装备配备
第七章监理工作制度
包括项目监理部管理制度施工图设计交底制度施工组织设计审核制度分包单位资格审核制度工程变更制度建筑材料及设备验收制度分部工程的验收制度监理月报编制制度施工现场监理会议制度工程质量问题处理制度其他事项的管理制度监理资料与归档制度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制度监理工作总结制度
第八至十十七章分别为:质量控制方案,进度控制方案,造价控制方案,合同及信息管理,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组织协调监理措施,变更控制方案,监理工作后期服务措施,项目重难点监理对策,项目应急预案。
敬请注意:在编制过程中,务必将内容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调整。
第一章项目基础与概述
第一节编制依据
一、参考的国家及XX市现行施工技术规程与工程质量验收标准规定。
二、现行有效的国家及XX市关于工程建设与监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三、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若与国家及XX市发布的最新法规相冲突,将严格依据国家及XX市的最新法规规定执行。
四、本工程的招标文件。
五、现场踏勘实际情况。
六、施工图纸、资料、设计变更通知。
七、现行设计、施工规范及质量标准。
八、施工图纸、资料、设计变更通知。
九、现行设计、施工规范及质量标准。
十、监理合同、施工合同。
十一、本工程有关的会议纪要、决定等。
十二、业主赋予的职责和事项。
第二节项目概述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描述)
一、概述关键信息
1.工程名称:
2.建设地点:
3.建设规模:
4.投资金额:
5.质量标准:
6.安全文明施工标准:
7.监理范围及标段划分:
8.资金来源:
9.工期要求:
二、地理位置描述
XX公路的起点位于XX地,沿途依次经过XX地、XX地及XX地,最终抵达XX地。该公路主线划分为严谨的XX个合同段,线路总长度总计XX公里。
第三节详细设计概述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描述)
一、工程设计概述
本工程包括以下XX条道路项目,即:
1.XX路(XX路—XX路)
XX路,地处XX市XX区XX镇,隶属于XX南区,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次要道路。其南端起始于XX南区与XX路的交界处,北端止于XX路。途经北侧与神华规划四路衔接,具备向北延伸并连接至XX北路边界顺于路西延的条件,因此也可视为XX东部的重要南北向次干路。
2.XX路(XX路—XX路)
该路段位于XX市XX区XX镇,地处XX南区分域,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次要道路。它自西端的XX中部XX路起,向东延伸直至XX南区东部边缘的XX路终点。
3.XX路(XX路—XX路)
XX路,地处XX市XX区XX镇,位于XX南区的核心区域,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支路。它自西端XX中部的XX路始,向东衔接至XX南路(次级主干道),此路段的建设项目对于提升XX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完整性,推动XX地区的开发进程,并有效满足XX项目竣工后的交通疏散需求,具有战略性价值。
二、道路工程
(一)设计范围及内容
1.XX路(第一段路)设计范围及内容
XX路南起XX路,北至XX路,道路全长约XX公里。道路规划为城市次干路,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红线宽XX米。道路标准横断面为三幅路形式,中央机动车道宽XX米,设置两上两下四条机动车道。两侧各设置X双米宽绿化带,并设置生态沟渠。两侧各设置XX米宽非机动车道及XX米宽人行道。
2.XX路(第二段路)设计范围及内容
该道路起自XX路,止于XX路,总长约XX公里,规划定位为城市支路,设定的行车速度限制为每小时30公里。
该路段,自XX路至XX路段,规划道路红线宽度为XX米,线路总长约XX公里。采用三幅路设计标准,中央机动车道宽度为XX米,配置了一条上行和一条下行机动车道。两侧配备有X米宽的绿化景观带,并设置了生态沟渠。此外,每侧还设有XX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以及XX米的人行道,以满足行人与骑行者的需求。
道路规划概述:XX路段,起止点为XX路,道路红线宽度为XX米,线路总长度约为XX公里。其设计采用标准三幅式布局,中央机动车道宽度为XX米,配置双侧单向机动车道,每侧各一条。配备有XX米宽的绿化带,以及生态沟渠进行环保设计。同时,两侧分别设有XX米宽的非机动车道和XX米宽的人行道,确保行人与骑行者的安全通行。
3.XX路(第四段路)设计范围及内容
道路XX路,东西向延伸,西端接XX路,东端止于XX路,线路全长大约XX公里。该路段定位为城市支路,设定设计速度为每小时30公里。规划中的道路红线宽度为XX米。其标准横断面采用三幅车道布局,其中机动车道占据中心,宽度为XX米,配置了一条上行与一条下行机动车道。两侧分别配备XX米宽的绿化带,并设置了生态沟渠。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设施完备,每侧各有XX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以及XX米宽的人行道。
(根据项目实际描述)
(二)技术标准
1.XX路被规划为一条城市次要干道,其设计行车速度设定为每小时40公里。
项目 |
单位 |
规范值 |
采用值 |
道路等级 |
|
城市次干路 |
城市次干路 |
计算行车速度 |
km/h |
|
|
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
m |
|
|
圆曲线设超高最小半径 |
m |
|
|
最大纵坡/最小纵坡 |
|
|
|
最小坡长 |
m |
|
|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
m |
|
|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
m |
|
|
竖曲线最小长度 |
m |
|
|
车行道标准宽度 |
m |
|
|
路口渠化最小车道宽度 |
m |
|
|
路缘带宽度 |
m |
|
|
2.XX二路的规划定位为城市次干道,其设计行车速度被设定为每小时30公里。
项目 |
单位 |
规范值 |
采用值 |
道路等级 |
|
城市支路 |
城市支路 |
计算行车速度 |
km/h |
|
|
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
m |
|
|
圆曲线设超高最小半径 |
m |
|
|
最大纵坡/最小纵坡 |
|
|
|
最小坡长 |
m |
|
|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
m |
|
|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
m |
|
|
竖曲线最小长度 |
m |
|
|
车行道标准宽度 |
m |
|
|
路口渠化最小车道宽度 |
m |
|
|
路缘带宽度 |
m |
|
|
3.XX三路的规划定位为城市辅助道路,其设计行车速度被设定为每小时30公里。
项目 |
单位 |
规范值 |
采用值 |
道路等级 |
|
城市支路 |
城市支路 |
计算行车速度 |
km/h |
|
|
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 |
m |
|
|
圆曲线设超高最小半径 |
m |
|
|
最大纵坡/最小纵坡 |
|
|
|
最小坡长 |
m |
|
|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
m |
|
|
凸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 |
m |
|
|
竖曲线最小长度 |
m |
|
|
车行道标准宽度 |
m |
|
|
路口渠化最小车道宽度 |
m |
|
|
路缘带宽度 |
m |
|
|
(三)现况概况
1.沿线用地现况
XX区的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包括耕地、居住地、绿化区域、工业基地以及市政设施占用的土地。区域内并未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2.道路现状
本项目所处区域尚未具备现有道路,有关XX区路段的现状详情请参阅如下表格:
道路名称 |
现况路面宽(m) |
路面形式 |
备注(是否实现规划) |
XX路 |
|
沥青混凝土 |
|
XX路(旧) |
|
沥青混凝土 |
|
XX路 |
|
沥青混凝土 |
|
XX路 |
|
沥青混凝土 |
|
XX路 |
|
沥青混凝土 |
|
目前状况下,除了表格中所示的道路,尚存若干宽度为XX米的村级道路,但这些道路均未纳入规划范畴。
3.现况公交线路及场站
本工程目前无公交线路,无公交场站。
4.附属管线现况
XX区范围内现有XX条水源供水管线,均为钢管。XX条供水平行自西南向东北先后与XX路、XX路、XX二路、XX路以及XX斜交。XX南区范围内供水管线长约X公里,管线埋深约XX米一XX米。其余位置基本无现况管线。
5.河道
根据调查,本工程道路无规划河道相交。
6.文物
经过调查,项目区域内不存在需受保护的文物。
7.树木
根据调研,XX区XX路沿线道路东侧分布着一排树干直径大约为XX厘米的XX树。至于XX路两侧,现有的行道树的具体胸径尚未详尽记录。当前,沿道路规划线并未设置连续的行道树,且道路红线区域内未发现古树踪迹。
8.高压杆线
经过详细勘查,本工程项目区域内仅有一条南北向的220千伏高压线路,其与工程呈斜交态势。在XX路编号1+100的路段附近,一座高压塔位于该路西侧红线边界内不足一米,其余高压塔则与道路红线保持适当间距。依据《XX区XX项目周围道路网规划方案》,该高压线路的迁移计划已被列入考虑,但具体迁移位置尚未得出最终结论。
(四)现况地质及水文情况
地质情况描述如下。
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的记载,项目所在地坐落于我国XX地区。对于拟建场区的地基土层,其标准冻结深度预计为XX米。
2.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地基概述:XX区道路工程项目坐落在河流冲积扇的中下游地带,其地质基础主要包括低液限粘土、低液限粉土及高液限粘土。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沉积层的土层厚度相对丰厚,而浅层地基土的厚度相对较薄,其土壤层次自上而下的分布特征如下:
表层为人工堆积层:以低液限黏土填土和低液限粉土填土为主,局部为房渣土。一般厚度,局部地段填土较厚,最厚5.5m。
(1)一层低液限黏土填料(CL),其平均稠度为1.21状态.
(2)二层低液限黏土填料,其平均稠度值为0.65.
(3)三层低液限黏土填料(ML),其平均稠度为1.69。
(4)4层含细粒土砂填土(SF)。
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Q4a1)及全新世初期(p1)阶段的新生沉积土层:表现为低液限粉质黏土(ML),其平均稠度为1.17。
(1)一层具有较低液限的粘土(CL类型),其平均稠度为0.69。
(2)二层具有低液限特性的粘土(CL),其平均稠度为1.02。
(3)三层高液限粘土(CH)特性表现为平均稠度值为0.66.
(4)4层含细粒土砂(SF)。
Qa1+p1时期的第四纪沉积土层特征为低液限粘土(CL),其平均稠度值为0.69.
(1)一层高液限粘土(CH)特性表现为平均稠度值为0.66.
(2)第二层具有低液限特性的土壤(ML),其平均稠度为1.04。
(3)一层具有较低液限的粘土(CL类型),其平均稠度为0.77mm.
(4)一层具有较低液限特征的粉土(ML),其平均稠度表现为1.01。
(5)二层高度的液限粉土(CH),其平均稠度为0.65。
3.土、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在勘查过程中,我们记录到二层地下水为潜水类型。第一层水源量及水位受气象降水和场地南部温榆河水平面的影响,其静止水位深度位于XX米至XX米之间,静止水位高度范围为XX米至XX米。相比之下,第二层水的静止水位深度为XX米至XX米,水位高度则在XX米至XX米。根据区域历史资料,该地区的最高水位记录接近自然地表。
根据水质检测数据分析,并参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国家标准中的相关规定,得出的整体评价为:在拟建场地的地下水环境中,对混凝土结构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钢筋存在轻微的腐蚀影响。
4.工程地质评价
(1)人工填土层处理意见
针对人工填筑的土层,因其岩性分布与土质的非均一性,未经适当处理不可直接作为路基承载层。由于房填土为新近堆积,松散且混有少量生活垃圾,明确排除其作为路基基础的可行性,施工过程中需彻底清除所有房渣土。土层状态方面,仅限于湿润至潮湿的部分需特殊处理,其余大部分处于干燥至中湿阶段,经充分碾压密实后可考虑作为承载层。部分场地内的砂类土填土,在充分碾压达到密实后具备作为路基承载层的条件。对于需进行换填处理的人工填土区域,处理范围和深度必须确保路基路面的强度和稳定性,换填土的选择、密实度控制等工作需严格遵循道路施工的相关规范,严把施工质量和检验关,务必达到压实度和弯沉值等技术指标,以保障路基的整体均匀性与稳定性。
(2)地基土干湿类型
依据勘察数据及《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的准则,评估道路的湿度状况为干燥至中湿级别。
(3)地基土回弹模量
本次勘察揭示的路基土的天然稠度和拟建道路所处的气候区,参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综合确定,在过湿~潮湿状态的地段土基回弹模量(E0)取16—22MPa,在中湿~干燥状态的地段土基回弹模量(E0)取22—28MPa,设计取值时需考虑季节因素的影响。必要时,也可在路基建成后,在不利季节实测各路段土基回弹模量代表值以检验是否符合设计值的要求。
(4)其他建议
在道路建设项目的初期,必须详尽调查沿线地下设施的精确位置、埋藏深度、走向以及当前的使用状态,以预防因后期施工对路基和路面结构产生的潜在损害。
建议关于管线地基的设计策略如下:针对拟建设的道路管线,我们提议根据管线的实际埋置深度,选择天然沉积土作为非填土类型的管线天然持力层。推荐采取开挖方式实施管线施工。若管线埋设深度处于地下水位线以下,务必实施相应的排水设施。对于管线覆盖的人工填土区域,应实施挖除并替换为适宜的填充材料。
在实施配套管线的明挖工程时,对于地势开阔区域,优先考虑采用自然坡度保护措施;然而,当场地条件不允许自然放坡时,我们推荐选用槽内支撑结构或者实施土钉墙支护方案。
对于施工策略的建议:在粘性土层构成的道路沿线,其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土壤质地柔软,应避免使用振动剧烈的重型机械设备进行施工。针对湿度较高的路段,地层铺设卵石或级配石是适宜的选择,同时要求碾压车辆的速度限制在每小时不超过2公里,以防止产生橡皮土现象。
(五)道路工程设计
1.道路定线及平面设计
(1)项目起始于XX路与XX路永中交叉口,桩号标识为0+000,止于XX路永中交的另一端,桩号为XX。整条定测线路直线连贯,总长度为XX米,沿途并未配置平曲线设计。
本项目起自桩号XX的XX路,与XX路相衔接,止于桩号XX的XX路接口,线路全长计XX米的设计规划。
XX路由北向南依次在桩号XX(对应各标号)处与XX路、XX路、XX路、XX路、XX路实现交汇,具体详情如下所述:
道路名称 |
相交桩号 |
道路等级 |
规划红线宽(m) |
定线情况 |
交叉方式 |
XX路 |
|
支路 |
|
|
|
XX路 |
|
次干路 |
|
|
|
XX路 |
|
支路 |
|
|
|
XX路 |
|
支路 |
|
|
|
XX路 |
|
支路 |
|
|
|
XX路 |
|
次干路 |
|
|
|
XX路 |
|
支路 |
|
|
|
XX路 |
|
支路 |
|
|
|
XX路 |
|
支路 |
|
|
|
XX路 |
|
次干路 |
|
|
|
XX路 |
|
支路 |
|
|
|
XX路 |
|
次干路 |
|
|
|
(2)XX二路的定测线路起点衔接XX路的永中段,其桩号标识为XX,而定测工作的终点位于此交汇点附近。
在XX路与永中交叉点,桩号标识为XX,该路段整体设计中并未配置平曲线,定测线路的总长度为X米,确保了路线的连续性和直线性。
该道路的设计起始桩号为XX,衔接于XX路的设计范围内,止点桩号为XX,同样与XX路的设计相连,总设计长度为XX米。
南区二路自西向东依次与XX路、XX路、XX路、XX路、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