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防治项目药物和检测耗材投标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第一章 项目概述与需求理解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全球血吸虫病的最新分布与动态
(一)血吸虫病概述
1.血吸虫种类及生活史
一种全球性寄生虫病——裂体吸虫病(血吸虫病),其病原体源自裂体吸虫属的血吸虫,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深远影响。该疾病由多种血吸虫引发,包括曼氏血吸虫(Schistosoma mansoni)、埃及血吸虫(Schistosoma haematobium)、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以及间插血吸虫(Schistosoma 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虫(Schistosoma mekongi)和几内亚血吸虫(Schistosoma guineensis)。其中,前三种血吸虫引发的血吸虫病尤为常见且危害巨大,其流行范围广泛且影响深远。
血吸虫的生命循环涵盖七个关键阶段: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以及成虫。其寄生过程涉及两种宿主:中间宿主(淡水螺)与终宿主(哺乳动物)。尽管各类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有所差异,但它们与宿主的地理分布表现出高度一致性。在终宿主体内,雌雄成虫交配并排卵于静脉内,这些虫卵随后经粪便或尿液排出体外。成熟卵在适宜条件下遇水,释放出游动的毛蚴,后者主动侵入淡水螺,进一步发展成为母胞蚴。经过无性繁殖,母胞蚴演变成子胞蚴,再发育成众多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在水中自由游动,当哺乳动物,包括人类,接触水源时,尾蚴穿透皮肤,进入体内转化为童虫。童虫随后通过肺部进入肝脏,最终在终宿主的肠系膜静脉、膀胱或盆腔静脉丛中定居并产卵。
3种血吸虫生物学特征
特征 |
日本血吸虫 |
埃及血吸虫 |
曼氏血吸虫 |
形态 |
成虫衣皮无细节虫卵为卵圆形,侧棘短小 |
成虫表皮细节明显 |
成虫衣皮细节较小虫卵纺锤形,一端有小棘虫卵长卵圆形,侧棘长、大 |
成虫寄生部位 |
肠系膜下静脉、门静脉 |
膀胱静脉丛、骨盆腔静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脉从 |
|
虫卵在人体的分布 |
肠壁,肝 |
泌尿及生殖系统的器官 |
肠壁,肝 |
雌虫每日产卵量(只) |
1500~3500 |
100~300 |
300~600 |
虫卵排出途径 |
类 |
尿 |
|
中间宿主 |
钉螺 |
水泡螺 |
双脐螺 |
保虫宿主 |
哺乳动物 |
牛、猪、羊、马等40余种猴、狒狒、猩猩等灵长类猴、狒狒等灵长类、鼠等 |
|
2.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血吸虫病依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为肠道型,主要由曼氏血吸虫、日本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几尼亚血吸虫和间插血吸虫引发,表现为腹痛、腹泻和便血。晚期病例可见肝脏肿大,伴随腹膜腔积液及腹部血管高血压,脾脏亦可能增大。皮肤接触疫水后,尾蚴入侵引发皮疹,通常于接触后数小时内显现。童虫在体内移动可引发血管炎,症状包括毛细血管充血、栓塞、破裂、局部细胞浸润、点状出血和炎症,尤其在肺部,可能导致出血性肺炎。成虫寄生于门脉系统,引发静脉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同时对肾脏造成长期损害,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以及肾功能减退等。虫卵作为疾病的关键阶段,对肠壁和肝脏的影响尤为显著,虫卵周围形成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病变的主要原因。重症感染者的门脉周围广泛纤维化,形成典型的干线型肝纤维化,伴随窦前静脉广泛阻塞,门脉高压症状显现,如肝脾肿大、腹壁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者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腹水。此外,肠壁的肉芽肿纤维化可能导致肠狭窄或肠息肉的发生。
尿路血吸虫病的典型症状是血尿(尿液中的血液),在晚期病例中易被诊断出输尿管纤维化以及肾脏损害,后期可能并发膀胱癌。在女性中,尿路血吸虫病可导致生殖器病变,如沙质斑块和病理性血管可能使女性易重复感染,导致接触性出血、生育能力下降、异位妊娠、流产等。在男性中,尿路血吸虫病可诱发精囊、前列腺和其他器官的病变。这种疾病还可能产生其他长期不可逆转的后果,包括不孕症。尿路血吸虫病也被认为是艾滋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女性,血吸虫感染增加了女性HIV-1获得感染的几率,并且在HIV-1血清转换时提高了HIV-1病毒载量。在血吸虫病和艾滋病都流行的地区,血吸虫病似乎是艾滋病毒/艾滋病传播和进展的辅助因子。
(二)全球血吸虫病疫情概况
1.地理分布
全球范围内,血吸虫病广泛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带,尤其对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特别是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构成显著威胁。据统计,该病已波及7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有约8亿人口遭受感染,每年新增病例超过2.4亿,其中非洲地区的治疗需求占比高达90%以上。然而,鉴于全球人口增长以及检测手段的局限性,实际感染人数可能远超统计数据所示,显示出公共卫生挑战的严峻性。
按病种分,日本血吸虫病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曼氏血吸虫病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湄公血吸虫病分布于柬埔寨和老挝,间插血吸虫病分布在非洲中部的雨林地区,埃及血吸虫病分布在非洲及中东地区。我国只流行日本血吸虫病,历史上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及其流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
2.疾病负担
血吸虫感染率的评估主要依赖于虫卵检测技术,然而,其局限性可能导致实际感染率被低估。据估计,全球每年因血吸虫病引发的死亡病例波动在24,072至200,000人之间,这种疾病引发的慢性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个人健康、教育及社会生产力,对疫区构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WHO)2010年的报告显示,仅在非洲,血吸虫病每年夺去28万人的生命。自2000年起,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的感染风险已见下降,据统计,2012年该地区有1.63亿人口遭受血吸虫感染。Hotez等人在2014年的估算指出,血吸虫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大约为331万(95% CI: 170万~626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值得注意的是,鉴于血吸虫病对患者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包括驱虫治疗未能覆盖的生长迟缓、认知障碍、器官损伤及额外癌症风险等因素,血吸虫病的实际疾病负担被严重低估。专家们估计全球血吸虫感染者总数可能高达4.4亿人。
在非洲54个国家中,51个国家深受血吸虫病困扰,其疾病负担全球最重。然而,各国间的感染率和严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突尼斯在1969年宣告根除血吸虫病,自1981-1982年起未再本土出现病例。阿尔及利亚和毛里求斯虽已进入消除阶段,但仍需经评估与验证。目前,非洲的血吸虫病病例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区域。 根据Lai等人的研究,莫桑比克的学龄儿童血吸虫感染率高达52.8%,相比之下,布隆迪、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和卢旺达等国的学龄儿童感染率较低,低于10%。据统计,每年需要接受吡喹酮治疗的学龄儿童数量约为1.23亿(95%置信区间:1.21亿至1.25亿),而整个人口总数达到2.47亿(2.39亿至2.56亿)。在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预计有1310万学龄儿童需接受血吸虫病治疗,同时,成千上万的成年人在流行地区也受到影响。 埃塞俄比亚全国划分为833个区域,其中374个地区未报告过肠道和尿路血吸虫病病例。具体而言,190个地区属低度流行,153个为中度,69个为高度流行,其余地区的感染状况尚待进一步确认。
在亚洲,血吸虫病主要在中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肆虐。日本作为亚洲唯一的已成功消除血吸虫病的国家,其疾病防控成效显著。在中国,长江以南的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血吸虫病的主要疫区,曾于20世纪50年代初估计患者总数高达1200万人,威胁人口超过1亿。历经多年努力,中国于2015年实现了传播控制目标,截至2017年底,现存病患数量为37601人,其中包括29407名晚期患者。尽管整体呈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疫情仍有反弹风险,传播阻断与消除目标仍面临艰巨挑战。 菲律宾的血吸虫病流行覆盖28个省份,其中10个省份感染率高于5%,6个省份为中度流行,12个省份为低度或接近消除状态,受威胁人口约1200万。水牛在菲律宾血吸虫病传播中起着关键作用,部分地区的牛感染率高达50%以上。在印尼,血吸虫病主要集中在纳普、林杜和巴杜地区,其中纳普2008年至2011年的感染率分别为和,林杜同期分别为,而巴杜在2008年被首次确认为新流行区,居民初始感染率为0.5%,随后在2010年升至5.9%。湄公血吸虫病仅限于老挝南部和柬埔寨北部的部分区域,受影响人口约20万,得益于化疗控制,两国的感染率已降至5%以下以下。
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区,有10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曼氏血吸虫病。据估计,巴西、委内瑞拉约有1600万人需要预防性服药,苏里南和圣卢西亚可能还有部分残留地区有血吸虫病传播,其他六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安提瓜和巴布达、瓜德罗普、马提尼克、蒙特塞拉特、波多黎各、多米尼加可能已经消除血吸虫病,但需要通过进一步地查阅档案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验证。
血吸虫病,这一与贫困紧密相关的疾病,其盛行加剧了贫困地区的健康挑战。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尼日利亚西南部,低收入家庭(低于600美元)的血吸虫感染率高达70%,相比之下,收入超过1600美元的家庭仅为1.5%。血吸虫病对特定群体构成显著威胁,如儿童(尤其是学龄儿童,因其频繁接触含尾蚴的水源和较低的免疫力),学龄前儿童也属高风险人群;而在成年人中,20岁以上个体感染风险最高,男性感染率通常高于女性。 妇女因日常生活中在自然水域洗衣、清洁,易患生殖器血吸虫病,进而可能成为艾滋病病毒/艾滋病传播的共通因素。近年来,随着国际流动的增加,境外感染血吸虫病的情况亦有所上升。部分海外游客因症状轻微而未被诊断,据报,非洲无症状旅行者中有高达11%的人被感染,且男性感染风险是女性的两倍。欧洲移民群体中,血吸虫病的感染案例较为常见。”
(三)防治策略和主要措施
1.防治策略
理论上,切断血吸虫生活史任一关键阶段即可有效遏制血吸虫病的扩散。然而,伴随社会经济进步、防治技术革新与卫生体系的完善,全球对于血吸虫病的防控策略也随之动态演变。
历史上,国际社会针对血吸虫病的防控策略主要包括两个核心环节:一是针对宿主体内寄生虫的管理,二是针对中间宿主的控制,目标在于降低病发率并阻断传播路径。早在20世纪初期,埃及与日本即率先采取行动,如1920年埃及实施了针对成人和儿童的静脉注射酒石酸锑大规模治疗计划。此后,国际项目逐渐采用化疗手段和媒介控制手段,并结合健康教育,共同推进疾病控制。自世界卫生组织(WHO)1948年成立后,对于血吸虫病的公共卫生重要性有了深刻认识,陆续制定了详尽的文件和指南,指导受病影响国家实施有效的血吸虫病干预措施。在1984年前,防治策略的重点在于阻断传播,然而鉴于当时可用药物的毒性及疗效局限,控制策略更侧重于消灭中间宿主作为首要手段。
随着新型、安全且价格适中的血吸虫病治疗药物,如硝唑、甲硝酸盐、奥沙尼奎和吡喹酮的普及与价格下降,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顺应形势,调整了防治策略,将原以媒介控制为主的根除目标转向以化学疗法为主的病情管理。中国和埃及通过大规模预防性化疗项目成功遏制了血吸虫病的蔓延,疫情明显下降。嗣后,随着吡喹酮价格大幅度降低,加上全球对被忽视热带病(NTD)的关注增加,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许多国家重启了血吸虫病控制项目,这一策略成为了该区域大多数国家血防工作的核心策略。为了确保病情的有效控制,世界卫生大会在2001年的WHA54.19决议中倡导,成员国应确保血吸虫病和土壤传播寄生虫病在校儿童接受化疗的比例不低于75%。自此以后,在世界卫生组织主导的血吸虫病控制倡议(Schistosomiasis Control Initiative, SCI)、美国国家发展局(USAID)和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的大力支持下,全球血吸虫病化疗的规模得到了显著扩大,尤其是自2008年起,默克公司无偿提供大量吡喹酮片剂,进一步推动了化疗项目的实施。
全球各国,如日本、中国、摩洛哥和埃及,已在血吸虫病防控领域取得了显著的里程碑。鉴于此,国际社会普遍认识到血吸虫病具有可控制乃至消除的可能性。2012年5月,世界卫生大会(WHA)通过了WHA65.21号决议,敦促血吸虫病流行区域提升防控与监控强度,整合各方资源,实施全面综合策略,并正式启动了全球范围内的血吸虫病消除倡议。
2.主要措施
2012年,WH0发布了《2001—2011年血吸虫病防控进展及2012—2020年战略计划》,2025年全球消除血吸虫病公共卫生问题;到2025年,在WHO的美洲区、东地中海区、欧洲区、东南亚区和西太平洋区以及非洲部分国家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为实现以上目标,希望在所有流行国家扩大控制和消除活动,保证吡喹酮供应量和所需的资源。
(1)以疾病控制为目标
通过吡喹酮实施最为迅速且高效的病情防控策略,针对预防性化疗的需求群体,其规模化防治程序概述如下:
针对血吸虫病疫区,推进全面治疗计划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100%地理覆盖,目标是大规模地普及治疗措施。
考虑到地方特性,国家卫生体系可适度调整最小干预方案,但吡喹酮的服用应作为最低标准得以确保。
对于那些国家疫苗覆盖率已达到75%并能保持稳定水平的地区,若疫情传播仍具挑战性,应评估实施治疗培训及其他补充防控措施的必要性。
当覆盖率达到75%的稳定持续时,预期将显著减少感染率与感染度,尤其将重度感染者占比控制在5%以下。这一指标标志着目标人群中疾病控制目标的达成。血吸虫感染程度的分类标准如下所述。
血吸虫感染度划分
血吸虫病 |
轻度感染 |
中度感染 |
重度感染 |
|
肠道血吸虫1~99个虫卵/克粪便100~399个虫卵/克粪便400个虫卵/克粪便 |
|
|
尿路血吸虫 |
50个虫卵/10ml尿液 |
|
50个虫卵/10ml尿液 |
为了评估血吸虫病控制项目实施的进展,需要强有力的监督评价系统以及时发现感染率和病情指标的变化情况,这样的系统可用于随访学龄儿童,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注册的学龄儿童。在那些处于感染风险的人群,如渔民或者灌溉工人,可以定期随访。
(2)以消除血吸虫病公共卫生问题为目标
针对已成功通过预防性化疗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区域,目标是将重度感染率降至1%以下,从而彻底解决公共卫生领域的血吸虫病威胁。为了实现这一指标,除了持续的预防性化疗,我们强烈建议配合实施综合性公共卫生干预策略。随着残留感染区范围的逐渐减缩,防控焦点将转向热点区域,那里需实施针对性的综合措施,包括针对高风险人群(如疫水接触者)的定向化疗,同时关注动物传染源的管理和防止其与寄生虫卵环境的接触。在血吸虫病流行的生态环境中,严密的监测和响应机制是关键,以便及时发现疫源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行动。
(3)以传播阻断为目标
针对那些已成功通过化疗管控并消除血吸虫病公共卫生风险的地区,应着手推进传播阻断项目,确保感染发病率降为零。这一阶段应采取更为全面的策略,包括增强化疗力度,扩大治疗对象范围,提升化疗频率,并考虑将重复治疗的间隔时间缩短至不超过12个月。在预防环节,提供安全饮用水以防止水源污染,改善环境卫生设施,同时实施螺类生物控制,从源头上削弱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强化疫情监测,及时定位和控制潜在疫点。对于低流行区域,可能面临低度感染的挑战,寄生虫病学诊断手段需提高敏感性。为此,应引入新型诊断技术和算法,以及能有效识别传播热点的技术,以强化干预措施。
(4)以消除为目标
在若干血吸虫病高发地区,历经超过十年无本土新发病例的记录。全球范围内,此类疾病的管控已见成效,并致力于切断传播链。鉴于此,对于验证传播阻断乃至消除的关键标准,亟需确立一套系统的监控手段和策略。
(5)消除后监测
在血吸虫病传播已被有效遏制的区域,公共卫生干预力度将相应调整,然而,先前疫区的监测力度需渐进式增强,以确保早期预警和防止输入性疫情。项目监督评价的核心在于定期评估感染指标的下降趋势,而监测体系需趋于全面、系统且具备高度敏感性,目标在于迅速识别任何潜在的新发感染。理想情况下,血吸虫病应纳入法定报告范畴,确保每位接诊医生对新病例的报告义务,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监测作为消除项目不可或缺的部分,鉴于复发和外来风险的持续存在,长期且广泛的监测将在多数地区持续执行,所有干预措施的目标均为彻底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链。
(四)全球防治工作进展
血吸虫病作为最普遍的寄生虫感染之一,被WHO列为被忽视的热带病。病原体复杂多样、缺乏强有力的国际地位,无可靠的统计数据以及难以准确发音的疾病名称是这类疾病被忽视的原因。根据2015年WHO成员国残疾调整生命年(DALYs)、生命年损失(YLL)和因残疾损失年(YLD)的数据估计显示,在NTDs中排在前三位的是:土源性蠕虫病万、YLL=44.95万、YLD=399.40万);血吸虫病万、YLL=104.22万、YLD=247.17万);登革热万、YLL=184.88万、YLD=76.13万),可以看出血吸虫病造成了巨大因病致残致死的危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初设定,目标是在2010年前,所有有血吸虫病发病风险的国家确保至少75%,甚至100%的学龄儿童定期接受预防性化疗。然而,这一目标至今尚未达成。据统计,2010年全球仅有12.2%的高危人群接受了吡喹酮的预防性治疗,主要受限于全球范围内的药物供应短缺。这一短缺成为众多血吸虫病流行国家控制疾病的关键障碍。尽管如此,预防性化疗在全球血吸虫病防控上已取得显著进步。至2017年,共计9869万人接受治疗,其中包括8182万学龄儿童和1685万成人,其中学龄儿童的覆盖率提升到了68%,全球覆盖率为44.9%,非洲地区的覆盖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57%。在所有接受吡喹酮治疗的人群中,WHO非洲区的比例高达全球的88.3%,尼日利亚(1370万)、刚果民主共和国(820万)、坦桑尼亚(690万)、乌干达(680万)和埃塞俄比亚(570万)是主要贡献者。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老挝与柬埔寨首次报告血吸虫病例。遵循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推荐策略,两国成功降低了国内的血吸虫病发病率。1989年,在WHO的支持下,老挝卫生部在Khong和Mounlapamok这两个主要疫区启动了全面防治计划,包括首次化疗、卫生管理、健康教育及提升,每年实施一次。至1999年,监测区域的血吸虫感染率已降至2%。然而,随着财政支持减少,感染率曾短暂反弹。2007年起,老挝卫生机构与合作伙伴重启干预,对特定年龄段人群进行吡喹酮治疗,平均覆盖率显著,最终在2016年,全国感染率降至10%以下;2017年,感染率低至3%以下,2018年,仅约6%村民受感染,总体感染率降至3.2%,且未见高感染度病例。柬埔寨同样通过大规模吡喹酮治疗和信息教育活动有效控制了湄公河地区的血吸虫病,感染率急剧下降,1995年至2018年间,四个监测点的感染率从70%以上降至1%以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起始于50年代,历经多个阶段:50年代至80年代早期的钉螺控制灭绝策略,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的化疗控制病情策略,以及21世纪初开始的以传染源控制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每个阶段都对防治工作产生了关键影响。为了进一步遏制疫情,中国自2004年起在全国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中心的新防治策略,病原学阳性的病例数从2004年的18,952例降至2018年的8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也从816例降至零,全国实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86%(387/450)的流行县达到了传播阻断或消除的标准。
近年来,若干血吸虫病高发国已经实现了显著的防控成果,未曾报告新的本土感染病例。具体而言,在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自1991年起,毛里求斯在学龄儿童中未再发现新病例,标志着该国可能已达到血吸虫病消除的标准。阿尔及利亚同样保持着零病例记录。美洲区域的安提瓜、多米尼加、瓜德罗普、马提尼克和波多黎各等地同样无病例报告。 在东地中海区域,包括约旦、伊朗、摩洛哥和突尼斯在内的成员国显示出传播阻断的迹象。在欧洲,土耳其连续50年以上未观察到本土感染。而在西太平洋地区,日本和马来西亚被认为已成功消除血吸虫病。 尽管如此,所有这些国家仍需通过严格的监测和评估,确认血吸虫病的传播已被彻底遏制,以决定它们是否可以正式宣布进入非流行状态。
在非洲,全球血吸虫病的流行态势严峻,据统计,该地区的51个国家占全球感染者总数的97%。当前,非洲各国主要依赖药物化疗作为主要的血吸虫病防控策略,然而,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平均治疗费用(吡喹酮)估计为0.30美元,这在许多非洲国家难以承担。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建立了药物化疗实施联合机制。任何希望从WHO获取捐赠药物进行预防性化疗的国家,需在实施前至少6至8个月(最迟不得晚于每年8月15日)提交申请,经过评估与认可后,将安排药物生产与运输。这一平台汇聚了众多伙伴的慷慨捐赠,对于扩大化疗规模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非洲血吸虫病高发区,学校成为了药物化疗的关键控制手段。然而,政策环境、资金短缺、民众防治知识匮乏、失学问题以及吡喹酮对童虫杀灭效果欠佳等因素相互交织,导致化疗药物覆盖不足,阻碍了预防重复感染和传播的进程。此外,学龄前儿童、孕妇、偏远地区难以触及的人群等高风险群体在获取吡喹酮治疗上面临挑战。
作为一种短期而有力的管控手段,预防性化疗对于血吸虫感染的控制作用有限,未能有效阻断感染和重复感染的风险。因此,寻求长远的解决之道至关重要,即改善环境卫生(简称WASH),包括提供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国际上,尤其在非洲国家,关于WASH的多项研究成果表明了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行WASH战略后全球广泛的响应和支持。
(五)全球消除血吸虫病所面临的挑战
1.防控体系不健全
公共卫生系统的不足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多数国家尤为显著,尤其在疾病防控体系的全面覆盖上存在漏洞。基层的防控举措往往因缺乏有效的国家级支持而难以实施。目前,全球许多地区血吸虫病的监测机制尚显薄弱,实验室检测能力未能涵盖所有疑似病例,依赖的往往是基础的病例报告体系,即使网络报告系统在手,数据上报的及时性也大打折扣。这种滞后性导致后续应对和干预措施的精准执行受阻,进而延缓了对血吸虫病传播链的切断和疫情的控制进程。
2.受重视程度不够
全球范围内,血吸虫病作为一项长期被边缘化的公共卫生议题,其相关研发项目与防治宣传的推进因关注度不足而面临瓶颈。尤其是在那些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依赖于地表水源的生活现状尤为关键,亟待政府采取切实行动,改善基本公共卫生设施。目前,全球血吸虫病消除工作已进入新的战略阶段,各国正致力于实现消除目标,然而这一关键转折点呼唤着国际和国内政府部门的强化关注与财政支持。任何资金短缺都可能导致血防机构的运营困难,防控人员的稳定性受威胁,进而对多年来的血防成就构成潜在风险。
3.化疗药物缺口严重
国际支持在非洲血吸虫病防控中扮演关键角色,但依赖性较强,资金波动可能影响长期成果的稳定性。全球范围内,2017年的血吸虫病化疗覆盖率仅为44.9%,反映出药品供应与实际需求之间的显著差距,众多高风险群体如渔民、农民和家庭主妇等未能得到有效治疗。尤其在艾滋病患者中,如女性感染者,她们面临尿路感染血吸虫的风险,例如在埃及等地,针对此类情况的吡喹酮治疗需求显著增加。然而,儿童用药策略的不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得婴儿和学龄前儿童的治疗成为亟待填补的空白。
4.防治水平参差不齐
在全球范围内,以及国内各省份之间,血吸虫病的病况呈现出显著差异。低流行区域,尽管具备潜在的传播条件,一旦受到高流行区域疫情的扩散,可能导致疾病的突发性爆发。人口流动、区域间商品流通,甚至仅通过水体传播至下游和对岸,都可能促使感染源从疫重地带向其他地区蔓延。另外,全球吡喹酮供应的短缺问题突出,尤其在非洲,化疗覆盖率与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75%目标仍有显著差距。因此,国际社会应携手并进,集思广益,动员一切可用资源,共同面对挑战,致力于实现全面消除血吸虫病的长远目标。
5.疫情反弹的风险
血吸虫病的传染途径繁多,人类以外,哺乳动物包括多种潜在终末宿主。虽然家畜作为传染源的情况可通过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野生动物的感染仍构成独立传播链,促使疾病持续扩散,可能引发疫情反弹。全球许多流行地区的公共卫生条件令人忧虑,媒介控制措施实施不足,疾病的流行环节和风险因素并存。这使得低水平的流行状态能在一定范围内持久,任何防控松弛都可能导致疫情反弹,增加了防治工作的复杂性与挑战。
6.群众查治病依从性差
随着21世纪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的人员流动与旅游日益频繁,导致流行区域的常住人口逐渐下降,血吸虫病的筛查对象相应减少且相对稳定。目前,针对血吸虫病的检测仍主要依赖传统的病原学检验手段。然而,血吸虫病疫区居民参与筛查的积极性不高。尽管吡喹酮作为一种有效的抗寄生虫药物,其疗效显著,但因其具有刺鼻的气味、苦涩的味道,且单次剂量较大,可能导致服药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对于治疗的顺应性。
(六)展望
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理事会会议上通过决议,将全球血吸虫病消除计划列为首要关键任务。目标是在2020年,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国应实现病情的有效管理,而至2025年,全面消除该疾病。这一历程无疑充满了艰难险阻。尽管全球血吸虫病防控已取得显著成果,但实现消除目标仍需付出艰巨努力。各国面临的挑战包括:特定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不易改变的生活习惯,以及国内外资金与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当前,全球血吸虫病防控进入了一个新的挑战期,即进入最后决战阶段,任何松懈都可能使多年来的防治投入、努力和成就功亏一篑。因此,各国及国际社会需紧密合作,认清现状,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来推进血吸虫病控制工作。
提升全球对血吸虫病防控的政策支持: - 立法与策略层面:确保法规完备,资源分配优先级明确。 - 组织协调:跨部门合作,卫生部门主导,农业、教育、交通、水利、林业及国土等部门协同行动。 - 资源整合:动员全方位资源,包括财政投入和项目实施。 - 工作机制优化:建立高效联动的防控体系,攻克消除难点,推进疾病根除目标的实现。
强化血吸虫病防控体系的构建,加大对血吸虫病防控项目的资金与人力资源配置,着重提升基层工作者的待遇保障,以确保防控策略的有效执行和落地实施。
为了强化血吸虫病防控中的薄弱环节管理,应逐渐构建以病例为导向的监测及应急反应机制,确保监测的敏锐度和应对的即时性,从而有效遏制疾病的扩散。同时,应强化药物灭螺工作的执行力度并提升其成效,目标是实现螺类种群的清除或低密度状态。
关注并加大创新性研究的力度,着重推进血吸虫疫苗及新型诊断试剂、高效灭螺药物和媒介监测技术的研发,旨在实现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即时应用,从而加速全球范围内血吸虫病的消除进程。
携手国际同行,推广先进防治成果:已积累卓著成绩的国家需提炼并传播其血吸虫病防控的宝贵经验与教训,特别是针对东南亚及非洲疫区,我们计划实施有针对性的国际援助项目,以推动全球范围内血吸虫病的彻底消除进程。
概括而言,要达成全球范围内血吸虫病的根除,堪称一项宏大的且充满挑战的使命。它要求我们持慎重之策,实施严谨的防治措施,同时确保投入充足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支持,以此为目标,逐步迈向全球无血吸虫病的愿景。
二、当前中国血吸虫病流行情况
(一)背景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疾疫,日本血吸虫病主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菲律宾以及印度尼西亚等地广泛分布,构成对民众健康的重大威胁,并对社会经济发展构成显著阻碍。在中国的考古发现中,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女性遗体直肠样本和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男性遗体肝脏内,均检测到了血吸虫虫卵,这一发现揭示了至少在2100年前中国已遭受血吸虫病的侵扰。尽管日本血吸虫病在20世纪初期才逐渐为医学界所认知,传统医学文献中并未明确记载此类病症,中医研究者通过对不同阶段的临床症状,特别是晚期患者的肝脾肿大和腹水现象,结合流行病学特征,在中医典籍中探寻线索,推测血吸虫病的流行时间,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显而易见。正如寄生虫病学家E.C.Faust所强调的,血吸虫病的历史可能与人类文明同样悠久。
(二)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状况
1.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分布
自20世纪30年代起,全国各地逐步实施血吸虫病的普查工作。至1949年,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广西、云南、广东、福建、台湾以及上海等13个省份和直辖市皆被确认为血吸虫病的活跃区域,据估算,大约有一千万人遭受感染,直接导致两百万人口丧失生命。与此同时,针对钉螺生态特性研究的探索紧随其后。具体到1934年3月至1935年4月间,John在浙江省KUTANG(一个典型血吸虫病疫区)进行了深入的中间宿主生态学考察。他的研究涉及生态习性、感染率、繁殖周期以及其他生物学关键因素。调查发现,钉螺主要聚集在河沟两侧,其理想的生存环境是流速适中的中等河道两岸,这里植被茂盛、土壤疏松,有利于钉螺的繁衍生长。
我国医学专家在长江流域南部地区对日本血吸虫病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考察,揭示了钉螺分布与血吸虫病流行区域的高度契合,以及钉螺与水系生态的紧密关联。这些发现为现代血吸虫病防控策略奠定了科学依据和流行病学依据。然而,这一研究阶段受到政府关注度不足的制约,相关的防治工作进展有限,对于引发疾病流行的深层次因素和规律的认识尚不充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全面调查,发现我国南方地区,涵盖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云南、四川、上海和广西等12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373个县级行政区,存在血吸虫病的活跃分布。据记录,累计感染者超过1180万人,且病原体寄生于147亿平方米的钉螺栖息区域,受影响的人口数量突破一亿大关,病牛数量亦达120万头。此疾病的流行地域横跨广泛,北至江苏省宝应县(北纬),南至广西玉林县(纬度22°5'),东至上海市南汇区(经度121°51'),西至云南省云龙县(经度99°50')。最低海拔记录在上海,接近海平面,而最高峰值则出现在海拔约3000米的云南省山区,尤其在长江沿岸及湖沼地带,如洞庭湖与鄱阳湖区域尤为显著。
2.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类
我国血吸虫病的地域特性显著,其分布状况与钉螺息息相关。依据地理条件、钉螺分布特性和疾病的流行模式,我国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可细分为三个主要类别:水网型、湖沼型和山丘型。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已知的钉螺总面积达到363,068.95公顷,其中湖沼型区域的有螺面积为344,337.41公顷,占比高达94.84%,水网型仅占0.03%(108.44公顷),而山丘型则占据5.13%(18,623.10公顷)。在湖沼型流行区,钉螺主要集中在垸外生态环境中,这部分的有螺面积达到323,052.84公顷,占湖沼型流行区总钉螺面积的93.82%(具体数据见表1-3)。
截止至2017年终,中国血吸虫病的防控进展显著:在全国450个受疾病影响的核心区域(市县区)中,已有215个(占比47.78%),实现了传播消除;另有153个(占34.00%)步入了传播阻断阶段。广东省、上海市、福建省、广西省以及浙江省,相继达到了血吸虫病防控的关键节点——传播阻断标准,成为稳固的监控地带。 具体来说,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五个地区已经成功迈向消除阶段,而四川省、江苏省、湖北省、云南省和安徽省则分别实现了传播控制目标。随着疫区范围的明显收缩,疫情强度显著减弱,临床症状病例及晚期病症大幅减少,整体疫情水平已降至历史最低点。
2017年全国实有钉螺面积分布情况
省(直辖市、 |
总面积/hm2 |
湖沼型流行区/hm |
|
水网型流行区山丘型流行区 |
|
自治区) |
|
垸内 |
垸外 |
hm2 |
hm2 |
上海 |
1.70 |
0.00 |
0.00 |
1.70 |
0.00 |
江苏 |
2461.20 |
0.00 |
2342.55 |
106.19 |
12.46 |
浙江 |
74.76 |
0.00 |
0.00 |
0.55 |
74.21 |
安徽 |
26520.76 |
0.00 |
23036.01 |
0.00 |
3484.75 |
福建 |
2.00 |
0.00 |
0.00 |
0.00 |
2.00 |
江西 |
83359.11 |
0.00 |
80928.2 |
0.00 |
2430.91 |
湖北 |
68281.68 |
20625.27 |
45176.53 |
0.00 |
2479.88 |
湖南 |
173129.41 |
659.30 |
171569.55 |
0.00 |
900.56 |
广东 |
0 |
0.00 |
0.00 |
0.00 |
0.00 |
广西 |
6.61 |
0.00 |
0.00 |
0.00 |
6.61 |
四川 |
7831.51 |
0.00 |
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