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综合体智能化系统规划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第一章、整体设计概念

1.1.项目简介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推进,一种集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居住与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城中之城'商业综合体,在各地频繁崭露头角。它由多种功能各异的建筑单元构成,其优势体现在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交通通达性增强、工作效率优化及投资回报增值等方面。拥有庞大的室内外空间,既符合城市规模的拓展,也满足了多元化的建筑功能需求,成为城市的多功能聚焦点。其内部交通和公共空间相互连通,与城市交通网络紧密衔接,构建出一个完善的'通道树'式服务体系;同时,高科技与智能化的融合是其显著特征,先进的设施彰显了科技进步在推动此类建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作为兼顾大众化与高科技的产物,建设一套高效、实用且便捷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对于这类城市综合体显得尤为关键。

1.2.创新设计策略

商业综合体的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常规方案在本质上共享理念,但在特定领域有所侧重。遵循'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策略,我们对关键系统和基础设施如管网、布线设计尤为重视,强调一次性规划到位。针对商业综合体内在特性,弱电智能化系统的工程设计需关注以下几点:

1)在智能子系统的规划中,为了适应综合体内多元业态的区分与交互,智能化系统的配置主要包括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公共安全防护体系以及机房工程。在设备选型和系统抉择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项目等级标准。设备的外观设计和安装工艺需契合整体装饰风格,同时,系统构成应适度反映出项目倡导的独特性。

2)各子系统前端点位很多,而且分布密集,管线错综复杂,主干线槽横截面较大。管道交叉太多必然牺牲建筑标高甚至牺牲建筑的有效面积。综合管道在综合体智能化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引入BIM设计。与传统二维设计相比,三维管线综合设计能全面检测管线与管线之间、管线与土建之间的所有碰撞,然后由设计人员进行调整。能对管线进行精确定位,方便统计工程量。

3)商业综合体的安全与智能化设计 1. 位于城市核心商业区的商业综合体,因其人口密集和车流量大,对安全防范系统的构建尤为关键。重点考虑包括主要出入口、涉及现金交易区域及人员密集易发事故场所的现代视频技术和安防报警技术应用。 2. 地下车库作为兼具社会停车场的功能,停车空间大但环境复杂,车位引导与车辆收费管理成为建设的重要环节。这有助于减少驾驶员迷失方向的情况。 3. 商业综合体利用核心商务区的人流优势,实现广告收益的智能化策略,需全面考量。 4. 在人流监控上,视频分析技术用于精确统计客流,为商业活动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如活动类型、地点和强度。 5. 地下车库引入停车诱导系统,车牌识别技术则实现智能反向寻车和自助缴费,缓解停车难题。 6. 公共信息的发布可通过业主投资或广告商租赁的方式进行,亦可预留接口,广告商投资终端,业主支付管理费用,实现灵活经营策略。

1.3.智能架构解析

商业综合体整合了办公、零售、酒店和住宅等多种业态,预示着多元化的物业管理与财务核算单元将并存。为此,我们提议依据各建筑类型的特性,实施定制化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设计策略着重关注公共区域与共享空间,以兼顾各类租户与业主的个性化需求与法规要求,具体配置建议如下。

一、视频监控系统 二、入侵报警系统 三、可视对讲系统 四、出入口门禁控制系统 五、停车场管理系统,包括车辆引导功能 六、电子巡更系统

一、各类系统 1. 显示与传播设备:LED大屏显示系统与有线电视系统 2. 信息传输与发布平台:信息发布系统  二、信息设施系统 1. 基础架构:综合布线系统 2. 网络支持:信息网络系统 3. 环境音效:背景音乐与公共广播系统

信息化应用系统:综合管理平台等;

项目涵盖:监控中心设施的构建与管理,以及通信接入设备专用机房的建设。

1.4.深入解析智能化子系统的功能与应用

1)监控设备系统:专责关键区域与点位的可视化监控,确保事态发生后能提供坚实的视频证据支持。

2)安全防护体系:在关键区域部署传感器与紧急呼叫装置,旨在实施预警于事前,并支持与控制中心的即时通讯功能。

3)住户门禁系统:在各公寓单元内部部署可视对讲设备,旨在通过这一系统实现访客的便捷安全接待,进而管理入口大门的进出权限。

4)门禁控制系统:针对关键出入口实施,利用权限管理功能,并整合门禁读卡器、指纹识别设备,实现考勤系统的便捷应用。

5)智能停车场管理方案:负责地下停车场的车辆高效有序地进出与计费操作。

6)智能保安巡逻管理系统:设计科学的巡逻路径,借助离线式电子巡更系统进行高效管理。

7)作为建筑群信息化的核心基础设施,综合布线系统支撑着楼控系统的运行、媒体信息的发布以及办公自动化的实现,同时奠定了未来系统扩展的稳固基础。

8)网络与通信设施:致力于为商业综合体构建高效稳定的网络环境,包括无线局域网覆盖(Wi-Fi AP)以及可靠的电话接入服务。

9)音频环境与应急广播系统:负责播送背景音乐及执行紧急情况下的广播,火灾时能即时传达火警警示信息。

10)该系统作为商业综合体形象展示的关键工具,通过多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实现了商场广告、商品详情、即时资讯及突发公告等多元内容的生动呈现。

11)商业综合体的信息发布与形象宣传服务,由我们专业的LED大屏显示系统承担

12)有线电视信号覆盖系统:实现对城市既有电视信号的分区引入与传输

13)网络一体化的综合管理系统:作为核心的统一管理平台。

14)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着重于机房系统的构建,涵盖机房设施搭建、防雷与接地保护、不间断电源(UPS)系统、高级恒温恒湿空调、环境监控以及温湿度精确测量等多个子项。

1.5.项目实施标准

1)系统覆盖面

确保商业综合体的信息管理系统、网络构建以及各类专业应用软件和硬件设备的全面覆盖,旨在支持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稳定运行,为各业务运营和办公活动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与适宜的工作环境。

2)系统集成度

以下是信息集成度所需的关键要素:一是BMS(建筑物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与物业管理自动化系统间的信息交互,网络连通性,功能协同运作,以及子系统的同步联动控制。

3)系统稳定可靠

追求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营,兼顾其实用性与高级别的安全性,致力于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

4)操作简易

设计用户友好的交互界面,旨在提升用户体验,使得用户能够便捷地操作。在确保网络安全的前提下,允许用户通过互联网远程访问并查询商业综合体智能系统的综合信息。

5)系统的兼容与扩展

系统兼容性概述:涵盖计算机主机、终端设备、网络硬件设施以及操作系统软件的兼容性要求。

兼容性分析:涵盖数据库、网络支持软件及应用系统开发工具的软件支撑平台特性

系统的兼容性涵盖:监控系统、报警系统、集成的身份识别'一卡通'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

设备与产品的兼容性要求:所选设备及产品需具备模块化设计、灵活互换及良好的可扩展性。

6)系统硬件

商业综合体智能化系统的硬件构成主要包括:通讯网络设备、高性能计算机、各类电子装置、监控设备与计量仪表等。硬件设备应具备前瞻性,以防止短期内的技术落后导致系统效能受限和提前被淘汰。在强调技术先进性的同时,硬件配置需紧密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优选采用前沿且成熟的设备和技术,确保其扩展性和实用性,以最大化投资效益。无论是监控设备还是通讯网络,均需具备良好的互操作性。数字化目标在于促进设备资源与信息资源共享,实现网络整合和功能协同,因此,计算机与网络系统自身需具备开放性,提供标准接口和通用通讯协议,以便用户根据需要进行系统扩展或升级。在选择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相关产品时,应以先进性和适用性为首要考量,同时兼顾兼容性和扩展性。系统设备优先选用国际标准设计并生产的标准化产品,以减少因兼容性问题带来的系统升级和扩展难题。

伴随社会与科技进步的持续演进,商业综合体的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及设施管理自动化水平将持续增强,与此同时,用户需求的多样性日益增长。为此,系统硬件设计需充分考量其未来的升级兼容性。

1.6.项目设计的基础原则

本系统的设计、产品、工程、验收标准与规范均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若需采用更新标准,须经发包方确认,特别是涉及国际标准时,需获得其认可,具体涵盖如下标准:

上级部门批准的文件及甲方设计任务书

关于智能建筑的设计规范:中国国家标准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智能建筑工程检测规范》 CECS182: 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关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的GB50311-2007标准

《综合业务数字网基本数据速率接口标准》

《建筑和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

GB50312-2007

《建筑物综合布线规范》 IS011801

关于建筑照明的设计规范:中国国家标准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

GB50846-2012

>《商业建筑物电信布线规范》 EIA/TIA568A

>《国际综合布线标准》 TIA/EIA 568-B

《国际建筑布线标准》IEC/IS011801

《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YD/T 5003-2005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YD5007-2003

《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 GBJ79-1985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规范》GB

17859-199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分类原则》GB163-1997

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测评通用技术规范》的DB31/T标准文本

272-2008

《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 GB/T15532-2008

关于《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的规范要求:GB9361-1988

《信息技术设备抗扰度限值和测量方法(idtCISPR24)》

GB/T 17618-1998

《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技术要求》

BMZ1-2000

《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密测评指南》

BMZ3-2001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2887-2000

关于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的国家标准:GB 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462-200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8-92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2006

>《电磁兼容限值谐波电流发射限值》GB17625.1-2003

《防静电工程技术规范》DGJOB-83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199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年修订版2000)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1995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高速局域网标准》ANSIFDDI

通用技术条件:《楼寓对讲电控防盗门通用技术条件》GA/T 72-2004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民用建筑线缆标准》EIA/TIA586

《民用建筑通信管理标准》EIA/TIA607

关于建筑工程电气施工质量验收的标准规范:GB50303-200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技术要求标准:《电子巡查系统技术要求》GA/T 664-2006

>《公共广播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526-2010

《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

GA/T670-2006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矩阵切换设备通用技术要求》

GA/T646-2006

《视频安防监控数字录像设备》 GB20815-2006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GA/T367-2001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入侵报警系统技术要求》 GA/T368-2001

《安全防范系统通用图形符号》 GA/T74-2000

《防盗报警控制器通用技术条件》 GB12663-200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

关于《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的详细阐述

关于《电子设备控制台的布局、型式和基本尺寸》的技术标准:GB/T

7269-2008

《HFC网络上行传输物理通道技术规范》:GY/T 180-2001

《声系统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 GB/T14197-93

《声音和电视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GB6510-1986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1994

《有线电视系统双向放大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GY/T185-2002

《有线电视系统用分支器和分配器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GY/T137-1999

>《有线电视系统输出入网技术条件和测量方法》GY/T140-1999

《视听系统设备互联用连接器的应用》 GB/T15644-95

《视听、视频和电视系统中设备互联的优选配接值》

B/T15859-1995

1.7.原则与设计理念

在严格遵循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前提下,我们致力于最大程度地契合需求。技术方案中详细阐述了针对系统特性的设计准则。在总体构思上,我们始终坚持以甲方的核心利益为导向,秉持技术创新、效能卓越与经济合理的理念。因此,对于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规划设计,我们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先进性原则

智能系统严格遵循国际与国内认可的三级架构要求:包括管理层、控制层与现场执行层。管理层具备远程诊断和管理能力,并支持Web接入,即授权的高级用户无论身处何地,只要通过互联网即可访问整个商业综合体的管理服务器,实现对远程监控与控制的高效操作。

成熟性与实用性原则

在确保产品具备先进性的前提下,我们严格筛选了那些已通过工程实践验证的系统和技术。所有选型均获得了国际国内权威机构的认证与检测,累积了丰富的工程应用案例,产品表现出高度的成熟度和可靠性,具备显著的实用价值。这将充分挖掘和实现每台设备的功能潜能。

开放性和兼容性原则

在确保符合甲方现有需求的前提下,该系统展现出卓越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在管理层架构中,我们采用了先进的TCP/IP通信协议。并且,为了无缝对接各类第三方设备,系统支持通过专用网关实现对专有协议设备的集成处理。

智能化系统本质上是一个高度兼容的体系,它具备与未来接入设备的无缝连接性和互操作性,能够便捷地融入全球信息化网络架构之中。

集成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在系统设计阶段,我们充分关注各子系统的信息交互,旨在构建一个具备先进性、合理性、可扩展性和兼容性的智能系统架构。这一架构能够整合不同供应商的各类创新产品,从而推动商业综合体的整体智能化水平随着技术演进与革新持续深化和优化。

产品具备极高的灵活性与扩展性,支持多种联网方式,既可通过以太网实现高效通信,亦可沿用RS485总线进行便捷接入。

标准化和模块化原则

系统设计全面遵循国家及地区的相关标准,设备配置严谨,同时紧密结合商业综合体智能系统的整体架构需求。各子系统经结构化与标准化处理,充分展现了当前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

安全性与可靠性原则

对于这座集现代化、综合性与大型于一体的智能商业综合体,其核心理念在于全面认识到商业运营设备与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至关重要。在设备选型与系统构建过程中,首要考虑的是保障安全与稳定性。例如,在系统管理层面,实施严谨的网络安全等级控制策略,旨在防范非授权访问和恶意侵害行为。

服务性与便利性原则

系统应具备高度人性化的特点,以便商业综合体的管理者与使用者能有效地进行设备管理、操控及维护。其目标是实时呈现被控制设备的状态,以便用户能够便捷地执行操作,提升管理与使用的便利性。

经济合理性原则

在设备选型与系统设计阶段,我们务必确保其充分契合甲方需求,强调技术上的前瞻性、可行性与实用性,致力于实现功能与经济效益的和谐优化设计。

第二章、子系统规划

2.1.高效视频监控解决方案

2.1.1.系统介绍

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提升、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国内全面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商务、休闲与娱乐活动的繁荣驱动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转变。作为公共安全维护的关键环节,视频监控系统在智能建筑如智能大楼和综合性商业体的智能化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其重要性随着科技革新日新月异而日益凸显。

在商业综合体弱电智能化系统中,视频监控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作为保障人员与资产安全的核心手段。其设计应追求一体化,旨在整合商业综合体内的各类安防设施和功能,包括监控管理、报警处理与联动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无缝集成。

2.1.2.详细需求理解

商业综合体,集住宅、商场与娱乐于一体,其安全标准严格。为了满足对这一复合体的全方位安全保障需求,视频监控系统得以安装,旨在强化人防与技防的协同作用,实现深度的人力和技术整合。该系统实时捕捉各个关键区域的高清影像,值勤人员得以通过它获取各区域动态的全面视野。在应对突发情况时,视频监控系统能迅速揭示现场状况,指导即时响应,并持续监控事态进展以指导行动。此外,视频监控的震慑效果有助于预防潜在风险,且在事后的调查中,清晰的录像记录成为破案的强有力证据,从而提升了设施技术保障的效能和管理体系的高端水平,直接服务于商业综合体的综合安全管理需求。

通过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商业综合体能够实现如下目标:

1)管理人员能够实时、便捷地借助系统监控功能,对关键区域如主要场所、重要通道、商业综合体内部、周边建筑角落以及商场边缘地带的状况进行全面掌握,从而提升安全管理效能。

2)录像手段能够实时捕捉突发事件,为事件的调查与处理提供翔实的资料和有力的依据。

3)系统中心设备集成矩阵切换和数字硬盘技术,作为监控系统的中央控制室,具备调动各区域画面的功能。此外,商业综合体的监控中心设备采用网络传输设计,使得管理人员得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操作。

4)视频监控系统与周界报警防御系统的深度融合,依托于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实现集中管控。矩阵切换设备在接收到报警触发后,会自动执行画面切换操作,将相关区域的摄像机影像传输至预设显示器进行显示,并即时启动报警功能及硬盘录像记录。

2.1.3. 原则与设计要素

系统设计将着重从以下原则出发:

接口设计遵循国际标准化和流行趋势,旨在实现各系统间协同作业与系统集成的需求; 兼容性特性:系统具备开放性,确保与其他产品的交互具有一定程度的互操作性。

技术前瞻性:系统的选型需紧跟同类产品的发展潮流,确保系统的前沿性、技术持久性和未来投资的可持续性。

系统的核心在于切实解决实际的安全防范难题,强调实用价值,致力于提供直观易操作的界面,同时保证维护的便捷性。

设备选型与技术成熟度:在挑选系统及设备时,我们不应单纯追求其尖端性,而应着重评估其技术的成熟度。同时,我们会实施多维度的可靠性检验,确保系统能持久稳定地发挥效能。

模块化设计:该系统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互换性,旨在支持设备的扩展与更换操作。

系统设备的灵活扩展性:其配置与选型设计具备可升级扩容的特性,且随着技术进步和环境演变,扩容优化过程简便易行。

2.1.4. 高效能系统特性

安居宝视频监控系统具备全面的设备集控功能,支持音视频实时查看与远程操作。其特性涵盖以下十一项关键模块:登录授权、用户权限管理、设备资产管理、音视频预览与控制(PTZ)、录像回放及下载、远程与本地设置选项、详尽日志查阅、辅助指南模块以及屏幕锁定功能。

在管理体系中,包含了如解码器、NVR(网络硬盘录像机)、光纤收发器以及视频客户端软件等关键组件。这些设备协同运作,实现了高效且全面的视频编解码管理功能。客户端设计简洁易用,支持用户通过直观的人机界面进行实时监控与监听、信息查询、云台操控以及接警响应,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的便捷性。

该视频管理客户端具备对NVR等录像存储设备的全面配置能力,实施统一的访问认证与行为监控。它作为分布式端到端的核心视频服务提供者,支持实时浏览操控、录像检索查询、以及解码输出控制(适用于数字矩阵)等功能。同时,它还涵盖了多级多域管理、全网时间同步以及详尽的日志管理系统。

系统具体功能如下:

1.实时监控功能

实时监控关键部门或重要区域的视频采集功能,旨在获取详实的数据、图像及声学信息。该系统覆盖所有视频采集点的现场画面,具备对突发异常事件的即时监控和记录能力,从而支持高效指挥调度,迅速部署警力,并及时处理各类案件。

2.监控录像及录像回放功能

网络高清存储设备支持大容量视频图像的同步录像存储,其功能包括远程调取并操作录像,如回放、显示、备份及存储。采用数字视频滚动存储技术,确保图像清晰度达到1080P标准,且满足至少30天的连续录像存储需求。

3.云镜控制功能

在各级监控中心的实际应用中,远程操控的设备能够实现对球形或云台摄像机的全方位控制,包括水平和垂直的精准转动,图像的放大与缩小,以及自动复位和超时后自动回归预设位置,这些功能一应俱全。

水平、垂直转动和变焦远程控制功能;

该功能名为守望,其工作原理是在设定的时间内若未接收到控制指令,便会自动执行预先设置的任务,其中包括预置点的执行和巡航扫描的运行。

设备具备预置点管理功能,可精确记录监控点的位置信息,包括坐标和变倍设置。在快速调用预置点时,设备能自动定位并切换至指定位置进行实时监控。

在报警事件触发时,系统能够实现与云台摄像机的智能联动,促使其自动转向预设点或执行预先规划的巡航扫描,准确地定位并记录详尽的现场状况。

4.支持本地存储功能

为了确保在遭遇网络链路故障时监控录像的连续性,前端摄像机配备内置SD卡功能,以便在网络恢复后,能通过网络将SD卡中的录像资料传输回中心机房的存储设备进行存储。

5.远程控制功能

系统支持多级分布式远程操控,涵盖监控中心的控制台、系统主控单元以及远程访问客户端,它们均可对前端高清网络摄像机的焦距、变倍及光圈等关键参数实施远程调控。

6.报警管理功能

报警事件的全面管理系统依托于高清系统的全程监控,其核心功能在于集中管理。系统支持多元化的报警联动响应,包括但不限于:声响警示、照明指示、画面弹出提示、短信通知以及人工处理提醒等,确保高效与及时的应对措施。

7.支持门磁和球机联动报警功能

设备箱装备有门磁开关,该开关通过前端管理系统I/O输入接口连接。当设备箱出现非正常开启状况,门磁传感器会引发报警信号,随之激活现场的声光报警装置。此外,报警信息会被传输至全景摄像机,促使摄像机自动执行预先设置的位移,对异常的设备箱进行实时监控录像。一旦警报解除,摄像机会自行恢复至原先的预设位,回归常规工作模式。

2.1.5.构成与组成部分

监控系统的架构主要包括前端设备、传输组件、控制单元、显示模块以及供电系统;对于特定需求,可能还会包括防盗报警功能。从功能逻辑上划分,整个系统可分为前端设施、传输环节和后端控制系统三个主要部分。

A.前端视觉设备构成主要包括摄像机、镜头、支撑结构、防护外壳以及云台,其核心功能在于对公共区域及关键地段实施监控,实时传输视频信号至后端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管理。

B.通信设备组件包括:交换机、光收发器、电源供应系统、光纤电缆、以及光纤跳线等关键设施。

光纤尾纤、光纤盒、耦合器等。

C.设备组成:包括网络录像机(NVR)、硬盘存储设备、解码器、显示终端(监视器)、光纤配线设备、计算机以及管理系统,还有各类服务器等关键组件。

2.1.6.设计详情

2.1.6.1. 创新前沿界面设计

针对不同的安装位置场景,视频监控系统选用相应的镜头类型,包括适应路面固定点、可控区域、出入口及室内的标准配置,对于特殊需求如制高点的远程监控和大范围全景视角,可以选择智能球机。凭借先进的硬件平台和优化的编码算法,系统提供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丰富的功能应用环境,旨在提升用户的图像质量体验,增强监控信息的多元价值,同时简化操作管理并完善维护体系,以实现用户满意度的最大化。

摄像机类型设计

系统前端全部采用1080P高清采集前端,全部选择IPC类型的产品。在选用摄像机及相关的采集设备时,需要根据其不同的监控对象进行选择。对于治安复杂区域、安全防范要求较高的区域,由于监控范围较广,监控对象复杂,可选用高清高速球摄像机进行大范围监控。对于某些需要时时监控的重点区域,监控位置较为固定,监控范围小,可选用高清固定摄像机进行监控。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实行动态场景视频监控,采用IPC高清高速球机;在通道、出入口、楼梯口、休息区等固定场景视频监控,采用IPC高清枪型摄像机。

本系统选用了具有200万像素的高清高速球机及高清枪型摄像机,这些设备严格满足如下标准:

本方案严格遵循《公安部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规范标准》(GB/T 28181-2011),确保技术规格的合规性。

展现出卓越的环境顺应性,能够适应全年的多变气候条件,包括台风、雷雨和炎热潮湿季节,确保在昼夜24小时的任何时段内都能稳定运行。

工业防护设计以及产品所实现的温湿度控制范围,已达到了IP66级别的严格标准,完全满足治安监控系统的部署规格要求。

针对强逆光环境,如户外直射阳光及室内对准大厅门窗等非直射照明条件,优选采用宽动态摄像机是适宜的。

针对夜晚主要出入口及户外光线不足的情况,应选择配备低照度摄像机(对于光线过强的环境,设备需具备强光抑制功能)

前端支持多元码流编码技术,实时视频流传输依托UDP协议以保障即时性;而对于录像数据的存储传输,则采取TCP协议,以确保其在网络传输中的安全可靠性。

确保卓越的图像编码性能,以实现高质量的视觉呈现

支持标准通信协议;

我们提供高度适应性的业务接口与调试选项,确保工程部署能根据具体环境进行优化;同时,我们支持后端IPSAN存储技术,实现了数据传输无需经过额外的转发服务器,直接高效处理。

镜头的选择

镜头的选用应考虑以下几点:

1)摄像机传感器的成像面尺寸应与其镜头的焦面尺寸相等或稍大一些。

2)选用合适的镜头焦距;

3)考虑环境光线的变化;

4)考虑最佳监看范围;

5)摄像机镜头座的接口类型应与其所连接的镜头接口型号相符。

6) 尽量选择通光孔径大的镜头;

7) )红外摄像机,选择IR镜头。

镜头的选择需依据拍摄场景对焦距与光圈的具体需求进行匹配。

焦距的选择应根据场地尺寸及镜头与监视对象之间的距离,通过以下公式进行确定:

式中F—焦距(mm),A—象场高(mm)

L—物距(mm),H—视场高(mm)

针对不同场景,建议如下: - 当需要对单一目标进行稳定拍摄时,推荐采用定焦距镜头; - 当视距较近而视野需求广阔时,广角镜头是理想选择; - 对于远程监控,长焦望远镜头更为适宜; - 如需灵活调整观测视角或追求宽广视野范围,变焦距镜头是优选方案。

镜头焦距与视角的对照表:

 

焦距(mm)

2.8

3.6

6.0

8.0

12.0

16.0

1/3芯片

角度数

89.9

75.7

50.0

38.5

26.2

19.8

推荐距离(m)

3

4

5

10

15

20

1/4芯片

角度数

75.6

62.2

39.8

30.4

20.5

15.4

推荐距离(m)

4

6

8

13

20

30

前端设备安装

1)设备支架及立杆

室外监控点的安装方式多样,包括立杆式、抱箍式以及壁挂式,而室内则可以选择吸顶安装、吊杆安装以及壁挂安装。值得注意的是,抱箍、壁挂和吊杆支架均有成套供应,只需根据实际场地需求挑选满足规格的产品即可。

安装室内摄像机时,我们依据摄像机型号及现场环境,灵活选用壁挂、悬挂或角落安装支架,确保其安装高度不低于2.5米,以实现稳固且适用的布局。

室外摄像机的安装策略依据环境而定:如能利用建筑物结构进行安装,应选择适宜的安装支架;若缺乏适宜的附着点,推荐采用专为视频监控设计的立杆。立杆安装时,其最低高度不得低于3.5米。

图1。 支架安装大样图

图2 立杆安装大样图

图3 横臂安装大样图

2)设备弱电箱

室外摄像机的供电及信号传输设施需在户外集中管理,配备专用的防水箱进行接口连接。防水箱内部的安装支架设计充分考量了设备的安置需求,具备防雨、防尘、抗高温以及防盗的多重防护功能。对于不适合安装在杆顶的设备箱,地面设置了设备机柜,其设计严格遵循相关规范标准,同样注重防尘、防水以及防止恶意破坏的防护措施。

在室内环境中,摄像机的供电与信号线路可以选择集中于专设的弱电间内。此处将配置一个专用的监控设备弱电箱,用于收纳并有序管理这些设施。弱电箱的安装位置需与建筑内的其他专业设备箱同步规划,确保安装高度的合理性与协调性。

2.5米高的结构设计需确保实施防雷、防尘及防破坏等综合性防护措施。

3)防雷接地

针对前端供电与控制系统,务必实施严谨的防雷接地策略,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充分保障。

前端监控系统的防雷接地策略主要包括三个关键环节:

直击雷防护

每个位于直击雷非防护区域的视频监控点均配备有预放电避雷针,安装于杆顶以确保安全。预放电避雷针凭借其能利用雷云电场周围电场的特性,即在雷电来临前释放高压脉冲,有效地引导雷电释放,防止局部雷云电荷过度积聚,从而降低监控点遭受雷击的接闪强度及电子设备受到的电磁脉冲影响。这种措施提升了室外监控点的防护性能和冗余保护能力。

>供电设施的雷击电磁脉冲防护

电源防雷系统主要是防止雷电波通过电源对前端设备造成危害。为避免高电压经过避雷器对地泄放后的残压或因更大的雷电流在击毁避雷器后继续毁坏后续设备,以及防止线缆遭受二次感应,系统对前端室外防水箱220V电源进线以及室外防水箱到摄像机的低压电源线路进行避雷接地。220V电源进线避雷标称放电电流不小于10KV,接地线缆建议不小于。室内设备在前端设备箱内安装电源和信号二合一防雷器。

均压等电位连接技术

等电位连接是将正常不带电(或不带信息)的、未接地或未良好接地的设备金属外壳、电缆的金属外皮、金属构架、金属管线与接地系统作电气连接,防止在这此物件上由于感应雷电高压或接地装置上雷电入地高电位的传递造成对设备内部绝缘、电缆芯线的反击。监控点设备(含电源避雷器、控制信号避雷器)宜采用单点接地方式实现等电位连接,独立接地电阻小于

4)前端供电

前端设备支持两种供电模式:一是集中供电,二是就地取电。

集中式供电:

当前端监控站点在特定区域内的分布较为密集时,推荐采用集中供电方案。监控中心或电房通过统一的线路向各个前端监控点供电,各监控点之间通过并联方式获取电力。这种供电方式的优势在于电源稳定性较高且便于维护,是前端感知系统普遍采纳的供电策略。

分布式供电:

电源接入策略:倾向于在前端设备安装区域附近获取,特别适合于分布较广的监控点供电需求,以及那些不具备集中供电设施的现场安装场景。然而,这种供电方式可能带来电源质量的不稳定,并对维护构成一定挑战。在无集中供电选择时,此供电方案可供采纳。

我们提议采用集中供电模式,即前端设备由监控中心的不间断电源(UPS)直接供电,以确保电源供应的质量能满足以下标准:

稳态电压偏移不大于

稳态频率偏移不大于;

电压波形畸变率不大于5%。

2.1.6.2. 高效传输网络构建方案

整体设计的传输网络对于视频监控系统的效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它涵盖了系统如何顺应新技术趋势并实现无缝升级的关键问题。设计目标旨在支持高清视频的接入、传输、存储与解码,同时兼顾选择具备长远发展潜力的网络技术,确保在未来五年能满足监控业务的全面需求。为此,对监控网络体系的构建理念进行全面规划,网络系统的设计需着重考虑以下要素:

1)设计监控网络时,我们优先考虑采用前沿的主流网络技术。这些技术通常具备卓越的性能表现,并且具有较长的产品生命周期,有利于系统的维护与管理。

2)随着网络管理技术的演进与提升,传统设计方式逐渐让位于扁平化的网络设计理念,即采用分层结构,从核心层至接入层逐一构建。

3)网络监控体系应遵循模块化与结构化的构建原则,以确保其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便于后续的增补与升级。

4)系统应确保网络安全,采取多元化的安全防护措施以维护系统的稳定与安全。

设计原则

1) 网络传输协议

网络体系结构中,必须具备对IP协议的支持,同时在传输层层面,需兼容TCP和UDP通信协议的运行。

2)媒体传输协议

在基于IP的网络传输过程中,对于视音频流的支持,应当遵照RTP/RTCP协议的规定;同时,其数据封装格式须确保符合标准规范。

3)信息传输延迟时间

在IP网络上传输各类信息(如视频音频、控制和报警数据)的过程中,从发送端信息采集、编码,经过网络传输,再到接收端解码和显示的全程延迟时间,对于前端设备直接连接的监控中心内设备间的交互,其端到端延迟需满足不超过2秒的性能指标。

用户终端设备与前端设备之间的端到端信息传输延迟应当限制在4秒以内,确保实时性。

4)网络传输带宽

网络带宽设计应确保满足前端设备连接监控中心、监控中心之间的通信以及用户终端接入监控中心的需求,并预留适当冗余空间,以确保系统的顺畅运行。

5)网络传输质量

以下是联网系统IP网络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