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公共建筑园区综合管理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背景分析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视角的聚焦,我国的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展现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往往成为地方形象的亮丽名片。根据《中国工业园区开发运营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中的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3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多达107家。同时,国家层面积极推进生态工业的发展,据统计,正在进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的项目已达39个,其中已有12个园区通过验收。全国各地,从省级行政区到多数地市级行政区,甚至部分县级区域,纷纷着手建设各自的工业园区。

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求,政府有计划地设立工业园区,旨在通过行政规划手段,汇聚生产要素,实现空间内的高效整合。这类区域着重提升工业化密度,强化产业特色,优化功能配置,旨在打造适应市场变迁与产业升级的现代化产业协作与生产基地。据中工招商网资料,中国的工业园区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了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以及省级层面的各种工业园区等。

确保工业园持续且安全的生产环境至关重要,为园区内各类企业与工厂提供坚实、高效且可靠的安全生产保障,是园区管理团队的核心任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视频监控技术和大数据应用的飞速进步,园区管理已从传统的人力模式转向智能化、物联网化的高级管理模式,显著提升着管理效能与标准。借助这些先进技术,园区能实时监控并预防潜在事故,确保事态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1.2当前需求分析

·系统孤立、无法交互共享

传统的园区安防体系采取分立设计,各子系统如监控、门禁、出入口控制和报警系统各自独立运行。一旦某个系统触发警报,报警中心需消耗大量时间核实信息,导致无法实现不同系统间的即时协同应用,从而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基础安防系统的潜力。

系统繁多、管理使用困难

园区安防体系的全面性导致了多元化的安防系统,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及使用成为了用户操作中的痛点。因此,用户对于简化操作流程、提升效率的系统应用有着深切期待,期望所构建的系统能实质上减轻工作负担,优化工作效率。

传统安防、难以创新优化

安防系统的园区构建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常常受到工程期限的紧迫性影响,倾向于采取快速常规的实施策略,往往缺乏针对园区特性的创新优化空间。一旦设施投入运行,用户在后续阶段进行改进和提升的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管理和运营需求的有效实现。

现代园区、管理水平滞后

随着科技时代的演进,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正逐步迈向现代化。然而,传统的安防体系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管理水平升级需求。尽管现代智慧园区的构想日益普及,用户的实际管理手段依然沿袭传统模式,导致管理实践与理念之间的差距促使对信息化系统建设提出了更为前瞻性的要求。

1.3项目目标设定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将优先考虑采用成熟且先进的产品,兼顾人性化设计,以确保系统构建的高效与实用性。预期的系统特性将体现为高度先进、稳定、易用和便利。项目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安全、物联网集成、屏幕互联并具备智能化功能的现代园区,力求契合新时代的要求,适应新环境的挑战,并追求前所未有的智慧园区建设高度。

安全的园区

构建全面的安防管理体系,涵盖视频监控、人员进出管理、车辆动态管控及入侵报警等功能。作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体系的基石,该系统实现了视频、门禁系统、车辆信息与报警数据的无缝对接与信息共享。

物联的园区

园区的基础设施,包括安防、消防及管理系统,已摒弃传统分立建设和独立运用的模式。遵循物联网的前瞻理念与技术,新园区致力于构建万物互联的环境。各设备设施与系统平台之间将紧密相连,通过一体化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处理、交换与控制。这样,各类数据信息得以汇聚,从而为深化园区防护网络建设和管理体系的革新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屏联的园区

随着科技进步,园区内及员工周围涌现了众多形态各异的显示屏。依托物联网技术,这些屏幕得以无缝整合,构建起一个屏联互通的环境。它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发布的展示与交互方式,充分利用各类屏幕资源,旨在提升效率,加速信息流转,实现高效的信息传递途径。

智能的园区

致力于构建智能、高效的园区环境,硬件设备与设施的建设首要目标是服务于用户的应用需求。通过融合先进的视频图像处理、数据采集识别、设备联动控制以及高效存储分析等智能化技术,我们在确保智能安防的同时,助力用户提升园区管理效能。

项目构想基于综合管理平台的主导与硬件系统的坚实支撑,专为政府园区定制,采用前瞻性技术手段,旨在构建一套高度智能化的园区管理系统。该系统致力于创造一个安全、舒适、便捷、高效且开放的工作环境,通过科技防范(技防)与人力防范(人防)、实体防范(物防)的深度融合,达成目标。

1.4原则与设计理念

本方案设计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系统可靠性

系统的可靠性被视为首要任务,无论在系统设计、生产设备制造还是调试阶段,我们均严格遵循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以及政府部门关于安全技术防范的规定。

系统稳定性

所有产品均具备高度成熟与稳定性,一旦配置完成,即可实现无需人工干预的运行模式。系统能够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且可靠的性能表现。

系统开放性

该系统具备兼容多系统互连的功能,同时提供了丰富的二次开发接口,旨在实现与其他各类系统及产品的高效集成。

系统发展性

在设计初期,注重其未来发展潜力的前瞻性考量,旨在减少后续发展阶段的成本投入,从而确保系统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更安全、更高效

该系统具备强大的安全防护机制,能够有效地防止未经授权的使用、访问、篡改或破坏,确保了严格的权限控制。同时,借助先进的存储技术,高效且稳定地实现了海量数据的存储,显著提升了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效率。

易操作性及实用性

1)设计了用户友好的全中文界面,旨在精确呈现详尽的信息,并通过智能化的引导与提示,使得操作人员能够轻松上手,实现高效使用,具备卓越的易学性和易用性。

2)系统设计注重易用性和高效性,简化操作流程,确保各类文化背景的使用者以及相关管理者能顺利上手操作。

3)系统具备卓越的容错性能,即使面对各种可能的误操作,也能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不会导致混乱。

4)系统支持热插拔,具有良好的维护性。

1.5设计原则与基础

本项目的设计严格遵循国家、行业以及地方设定的各类标准与规范,详细规定如下:

●智能建筑设计方面

关于智能建筑的设计规范:中国国家标准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关于智能建筑工程的验收标准:中国国家标准GB/T 50339-2003《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视频监控设计方面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行业标准》的权威规定:GA70-94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A/T367-2001)

《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

《电视和声音信号的电缆分配系统》GB/T6510-1996

《CATV行业标准》

《彩色电视图像质量主观评价方法》

《彩色电视图像传输标准》:GB1583-1979

《电磁兼容性标准》IEC801

《识别卡物理特性》GB/T14916

《识别卡记录技术》GB/T15120

《识别卡无触点集成电路卡》GB/T17553

《信息技术互连国际标准》(ISO/IEC11801-95)

●监控联网及报警设计方面

《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1),以及其2014年的增补文件规定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GA/T669-2008)

《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DB33/T629-2007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网络层安全协议》(GB/T 17963)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GA216.1-1999)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8566-88)

物联网设计方面

《10 Base-T/100 Base-T/1000 Base-T》

《IEEE802.11b无线局域网》

安防工程建设方面

关于《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GB/T 75-1994)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关于《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的权威标准:GB50174-93

《建设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

《建设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及《安全防范系统雷电浪涌防护技术要求》(GA/T670-2006)

《民用建设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1992)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5-2007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200-1994

《工业电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J115-87)

《建设及建设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第二章 全面设计策略

2.1 创新设计策略

在系统设计环节,我们充分关注信息共享的多元需求,采用结构化与标准化的方法对各系统进行设计。通过构建系统间的紧密协同,将它们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全面的园区综合管理系统。这一设计不仅着眼于园区的安全防护,更致力于提升整体的管理效能。

设备网络化、全方位易扩展

依托全IP网络架构,实现设备的无缝接入与高效管理,辅以全面的监控报警设备部署,确保监控覆盖范围无盲区、无遗漏,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备的智能化监控报警系统,奠定园区物联网的基础设施基石。

·人员受控化、阻破坏防泄密

实施严格的园区人员管理和访客管控措施,依托人员通行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电梯控制系统以及违禁物品检测设备,确保人员活动区域及随身携带物品的合规管理。

车辆可视化、智诱导快寻车

通过整合出入口控制、智能诱导及反向寻车系统的功能,我们旨在实现对园区内车辆的可视化管理,从而确保高效有序的车辆进出秩序。

报警智能化、高精确多联动

借助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政府通过亲民的形象呈现,实现了周界安全防护、入侵事件侦测、物件遗留识别等功能,预警响应迅速且能与相关系统无缝衔接,确保高效运作。

管理一体化、便管理深应用

开发一体化集成管理系统,旨在实现跨设备与多系统的整合控制,通过联动多系统功能,深度挖掘并应用至政府园区的各类业务场景。

·显示多元化,重展示促应用

在显眼区域如公共空间、会议室及监控中心部署大型显示屏,旨在通过提升园区管理应用的可视化呈现,驱动其效率与质量的提升,进而实现园区智能化整合,塑造一个屏幕互联的高效管理环境。

·物联丰富化、快采集可联动

实施针对园区核心区域的RFID物联网数据采集定位系统,通过在关键节点部署读取设备,实现实时监控并自动捕获RFID标签的数据,以便迅速启动报警联动与位置追踪功能。

2.2方案总体架构

设计方案依托园区内部高效运行的局域网,充分发挥其数据传输的高效性,旨在实现各系统间的信息流通与交换。针对政府公共建筑园区及其周边的全方位安全防护,包括视频监控、出入口管理、车库管理、门禁控制及报警防范等多元系统,我们以高速传输网络为基础,构建以综合管理平台为核心的集成体系。通过这一平台,各子系统得以有机协同工作,根据需求进行交互,共同构建一个功能整合、联动有序的整体,达成技术联防、物联网数据采集以及统一的管理目标。方案的总体架构如图所示。

图1方案总体架构

2.3 集成架构设计

图2系统总体架构图

概述如下,政府公建园区的设计包含四个核心模块:基础安防体系、管理应用程序、物联网数据采集及平台。基础安防致力于园区的基本安全保障;管理应用则专注于园区内人员、车辆等实体对象的高效管理;物联网采集则推动园区迈向现代化创新应用。在构建政府园区综合管理系统的过程中,本项目沿袭了之前独立系统搭建的传统,通过网络化整合,既满足了管理层对各自功能的独立管控与监管需求,又在物理层面上连通各个系统,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对整体的管理。这样的设计模式支持了各个大系统分立运行,同时为系统间的协同作业创造了天然的连接,为后续的二次功能开发预留了充足空间。

2.4高效存储解决方案

本方案涵盖两大核心组件:一是基础安防系统的视频图像监控录像数据存储需求,其容量庞大;二是物联网采集系统的道路车辆数据存储,同样数据量显著。这些视频录像与道路过车数据共同构建了园区的视图大数据,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充分考量运用云存储、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相关技术进行有效管理与处理。

前端监控设备,如园区摄像头和抓拍机的数量众多,传统的集中存储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录像存储需求。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进步,视图直存设备的直接存储技术已相当成熟。因此,我们建议采用具备集群和云存储功能的视图直存系统,以高效地处理并存储海量的视频监控数据流。

前端抓拍系统,包括园区道路与出入口的抓拍机,所获取的过车图像和车辆结构化信息需统一进行存储、管理和开发利用。车辆图片数据可通过直存技术直接存储于存储设备,而车辆的结构化数据则应存储于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可借助集群与负载均衡等传统方法来高效处理大规模的结构化数据存取任务。

2.5高效网络设计方案

为满足园区对高速数据传输的诉求,本方案建议采用层次分明的树型网络结构,具体倾向于构建三层网络架构。

在构建中小型视频监控系统的网络设计中,我们推荐优先选用二级网络架构,旨在通过减少数据的转发与中继步骤,提升网络效率,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且具有高效率。

针对政府园区的应用,此架构表现出显著优势。核心在于其网络传输策略,视频监控的大部分数据(95%以上)采用单向流动,利于高效地集中收集和管理信息。此外,网络架构设计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故障扩散,当系统出现故障时,维修模块化,确保不影响其他区域的监控设备通信,提升了维护效率。在施工安装和后续扩充阶段,由于具备卓越的扩展性,通过邻近网络摄像机的本地接入和共享网络设备,显著减少了安装复杂度,并节省了大量线缆成本,有利于工程实施的经济性和便捷性。

网络中链路带宽利用率最高约80%,其中20%作为包头数据的开销。如:100M端口作为视频(数据)传输最大速率为80Mbps,且网络端口带宽使用率一般在60-70%左右。为使数据传输安全、高效,接入层设备需求百兆带宽,上联带宽不低于千兆带宽;核心交换机交换容量建议大于等于所有数据流量总和的4倍,使之具有足够强大的峰值数据交换能力和留有足够的系统扩充空间。同时,为保证整套系统稳定的运行,要求每台网络设备均采用稳定、高质量的网络产品。

2.6安全设计方案详解

1.网络安全

该方案依托于公建园区专用的高安全级内部网络运行,此网络与外部互联网实施物理隔离,从而确保系统运行的绝对安全性,防止遭受外部恶意侵入和损害。

2.接口安全

我们提供安全的视频业务接口服务,用户在请求访问时需提交有效的安全凭证。经过严格的认证流程后,方可获得访问权限。所有关键数据在接收和传输过程中均采取高强度加密技术保障信息安全。

3.应用安全

应用权限管理采用角色基础的访问控制(Role-Based Access Control),旨在确保平台功能的执行、数据访问与使用的安全性。同时,它具备权限认证服务接口,能够为后续应用提供稳定持久的权限管控能力。

4.数据安全

随着业务的扩展,平台积累了大量关键信息,其首要任务是确保数据存储的严密保护。平台采取定期备份数据库的策略,以维护数据安全。对于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保密信息及用户资料,实施MD5加密技术,以实现数据存储的绝对无虞。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所有重要数据都必须经过高强度加密处理,确保在交互传输时的安全性。

5.访问安全

为了保障系统的安全性,所有平台访问者在进行操作前必须经过身份验证。连续三次输入错误的用户名和密码后,将触发验证码验证环节,以防止恶意的暴力破解尝试。同时,对于长时间未使用的登录用户,系统会自动注销其账户,进一步维护平台的正常使用环境。

6.数据库安全

为了有效抵御SQL注入攻击,平台底层数据库的访问代码实施了严谨的特殊字符和逻辑格式过滤验证措施。同时,前台页面亦采取了严格的规定,对特殊字符和文本格式进行深度校验,从而显著降低了遭受攻击的可能性。

7.安全审计

为了确保系统建设和运维过程中的稳固防护,系统具备实时监控功能,能有效识别并应对潜在的安全漏洞与未经授权的攻击,同时辅以多层面的安全设施,以防止意外的操作失误。

1)系统具备自动记录运行日志及用户操作的功能,旨在提升维护管理的便捷性,并支持用户行为的追溯审计。

2)具备全面的事件记录功能:涵盖查询操作、系统配置、故障报告以及基本维护等各类事务细节。

3)支持对日志的分级、分类查询管理;

4)支持日志数据的导出,并配备严谨的日志保护措施,允许设置防止修改权限,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第三章 专业安防体系规划

3.1 高效视频监控方案

3.1.1概述系统特性

作为安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视频监控系统为政府公共建筑园区量身定制了全方位的安全监控功能,包括实时的视觉警戒、设备管理、事发后的调查取证,以及对指挥决策提供直观且高效的可视化支持。

该系统方案依托全网络传输技术,实现数字化存储与集中控制显示,其硬件配置主要包括前端摄像机、视频显示装置、控制键盘、视频存储设备,以及相关的应用软件和各类辅助传输设备。

该系统强调其可扩展性和开放性设计,旨在支持未来的扩充需求并易于与各类系统无缝衔接。其核心功能即视频监控,直接且有效地让管理人员得以远程实时监控园区内的关键区域,确保监管区域内人员与资产的安全无虞。

3.1.2 详细阐述系统架构

本项目视频监控系统的构建采用全网络架构设计,依托于当前高效网络通信技术,实时传输前端摄像监控信号至后端,进行存储与显示。其灵活的网络扩展特性使得系统在后续的监管需求变化中,能够便捷高效地进行扩容部署,同时安装与维护工作简便易行。以下是该视频监控系统硬件架构的详细图解:

图3监控系统组成图

本项目采用网络化的设备接入策略,为了实现前端摄像机的高效集中管理,我们构建了二层网络架构。前端摄像机通过接入层网络交换机接入园区局域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本地化的网络摄像机集成,便于现场安装与故障诊断,同时确保在前端设备维护时不会干扰其他区域监控的正常运行,最大程度地降低系统故障对整体的影响。

3.1.3 详述系统的核心操作功能

3.1.3.1 视频采集

具备实时采集并传输昼夜变化的视频,支持多种分辨率处理。

该系统支持对视频的亮度、对比度以及色彩饱和度等视觉属性实施动态微调。

3.1.3.2云镜控制

水平、垂直转动和变焦远程控制功能;

该功能名为守望,其工作原理是在设定的时间内若未接收到控制指令,便会自动执行预先设置的任务,其中包括预置点的执行和巡航扫描的运行。

设备具备预置点管理功能,可精确记录监控点的位置信息,包括坐标和变倍设置。在快速调用预置点时,设备能自动定位并切换至指定位置进行实时监控。

在报警事件触发时,系统能够实现与云台摄像机的智能联动,促使其自动转向预设点或执行预先规划的巡航扫描,准确地定位并记录详尽的现场状况。

3.1.3.3本地存储

当遭遇网络中断时,前端采集的视频资料将被安全地存储于摄像机内置的SD卡设备中。一旦网络恢复,这些录像资料可通过网络传输至中心机房的存储设备进行进一步管理。

3.1.3.4 运行维护

●能够提供摄像机的工作状态;

能够支持中心对摄像机的批量校时;

能够远程重启摄像机;

3.1.3.5智能侦测

通过集成的智能侦测分析功能,监控系统的投资效益得以显著提升,同时减轻了监控人员的工作负担。以下是其所支持的智能侦测方法列表:

越界侦测

区域入侵侦测

●进入/离开区域侦测

徘徊侦测

人员聚集侦测

快速运动侦测

物品遗留/拿取侦测

3.1.3.6鱼球联动

界面同步实现鱼眼与球机的实时画面呈现。针对鱼眼全景画面的选定区域进行点击操作后,球机能迅速响应并自动移动至关注点,同时自动调节焦距,以最短的时间输出清晰、即时的目标物体特征图像。

3.1.3.7全景采集

球形鹰眼

通过点击操作,实现全景画面与特写细节镜头之间的联动观看。

实现智能联动功能,特写镜头能自动跟踪并依据预设的智能规则进行操作。

通过手动操作,用户在全景画面中选定目标后,系统将自动切换至目标的特写镜头进行追踪。

碗型鹰眼

支持全方位360°碗状全景立体呈现,具备三维交互功能,用户能够直观通过鼠标轻松切换至所需监控视角,并对视角进行精细调控,包括旋转、缩放与放大操作,确保监控区域无任何视觉盲点。

●环形鹰眼

3.1.3.8 占道报警

通过部署智能摄像机对园区的关键道路实施全面的交通监控,旨在维持道路畅通,从而提升园区的管理效能。

3.1.3.9违停抓拍

交通违规行为识别:包括违章停车、逆向行驶、越线驾驶、变道操作、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以及掉头行为。

3.1.4独特技术亮点

3.1.4.1H.265

H.HEVC,即高效视频编码(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作为对先前H.264标准的重大提升,展现出显著的进步。

当前,高清视频的发展趋势日益显著,然而,H.264编码技术面临新的挑战。从编码单元看,H.264规定每个宏块(Macroblock, MB)的尺寸恒定为16x16像素。在高分辨率场景下,单个宏块承载的图像信息锐减。H.264采用的整数变换导致低频系数的相似性增强,造成大量的冗余,从而降低了对高清视频的有效压缩效率。此外,随着分辨率提升,宏块数量急剧膨胀,使得每个宏块的预测模式、运动矢量、参考帧索引及量化级等宏块参数占据更多带宽资源,压缩过程中用于描述图像内容的残差系数可用带宽显著受限。最后,分辨率提高促使运动矢量幅度增大,而H.264编码机制遵循数值越大,比特数消耗越多的原则,这进一步降低了因大运动矢量而进行预测和编码时的压缩性能。

相比H.264,H.265提供了更多不同的工具来降低码率。H.265的编码单位可以选择从最小的到最大的。信息量不多的区域(颜色变化不明显,比如天空的灰色部分)划分的宏块较大,编码后的码字较少,而细节多的地方(细节变化较多,比如大楼部分)划分的宏块就相应的小和多一些,编码后的码字较多,这样就相当于对图像进行了有重点的编码,从而降低了整体的码率,编码效率就相应提高了。这个过程有点像“感兴趣区域编码”,针对重要的更多关键细节的部分进行增强划块,无更多关键细节的部分进行简单划块,但是这个过程在H.265上可以自适应识别实现。

图4H.264编码分开示意图

H.265 编码分开示意图

以下是H.265与H.264之间关键技术差异的概述:

分类

H.264

H.265

编码分块大小范围

4x4~16x16

8x8~64x64

Intra帧内预测模式

最多9种预测模式

最多36种预测模式

Inter帧间插值模式

1/2像素6TAP,1/4像素2TAP

分像素8TAP

MVP预测方式

空域预测

空域和时域预测

变换

4x4~8x8

4x432x32

新技术

 

SAO功能

并行化设计

 

Tile,WPP等

H.265相较于H.264的主要革新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采纳了四叉树划分的块结构,配合自适应像素级的块划分策略;其次,针对这种结构,H.265采用了一系列自适应的预测和变换编码技术。此外,一项名为SAO(Sample Adaptive Offset)的新技术被引入,旨在增强帧间预测的精度,通过参考帧补偿提升效果。在并行处理能力上,H.265引入了WPP(Wavefront Parallel Processing)和Tile技术,充分挖掘了现代处理器多核心的潜能。这些创新不仅显著提升了压缩效率,而且拓宽了在不同处理器平台上实际应用的可能空间。

反复的比较测试已经表明,在相同的图象质量下,相比于H.264,通过H.265编码的视频码流大小比H.264减少大约39-44%。由于质量控制的测定方法不同,这个数据也会有相应的变化。以目前主流的分辨率为例,H.265在1080p分辨率下相比H.264码率降低,在720p下相比降低,这也就意味着,1080p全实时只需要1.5~2M左右的码率。如图3所示,图中横坐标表示码率,纵坐标表示PSNR(峰值信噪比),图像客观质量指标,各条曲线为各种常见的视频压缩标准。此外,随着分辨率的提升,H.265码率降低也会更多。如图4中,针对4K高清在行人、交通等场景下的测试也表明,H.265在4超高清分辨率下也可获

得相比H.264降低的码率。

图5 1080P各个编码器编码性能比较

6.1 4K分辨率下的H.265与H.264编码器效能对比

从各方面的表现和性能提升来看,H.265相对于H.264实现了显著的进步,堪称对现有视频压缩标准的全方位超越。因此,H.265毋庸置疑地坐拥‘最优’视频压缩技术的地位。

3.1.4.2Smart智能

越界侦测

评估目标是否按照预设路径穿越设定的界限。当目标成功逾越指定区域时,系统记录这一行为。

界线时触发报警,并触发相应的报警联动方式

区域入侵侦测

实现对指定区域内的目标对象进行实时监控,其入侵报警响应时间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自定义设置。系统支持同时检测并处理多个入侵目标。警戒区域的配置具备灵活性,包括多样化的防区形状和数量选择。此外,还提供丰富的报警联动机制以提升应对效率。

进入区域侦测

自动识别并追踪进入预设区域的运动目标,支持同时处理多个目标的检测任务。提供灵活的警戒区域设置选项,包括多样化的防区形状和数量设定。报警机制联动方式丰富多样。

●离开区域侦测

自动识别并追踪超出预设区域的运动对象,具备多目标同时监控功能。支持灵活配置警戒区域,包括多样化的防区形状与数量设定。

徘徊侦测

监控目标是否在预设区域内持续停留超时(静态停留时间不计入),检测时长依据用户自定义设置;支持灵活多样的警戒区域设定;自动识别并预警任何在防区逗留超出规定时间的入侵行为。

物品遗留侦测

执行对预设区域的遗留物识别检查。支持灵活多样的检测区域设定;用户可自定义物品滞留的时间范围。

●物品拿取侦测

实现对指定区域物体取拿状态的监测,支持多样化的检测区域设定;并允许用户自定义物品取拿的时间点。

人员聚集侦测

用户可自定义设置阈值,用于监控指定区域内的人员密度是否超过该阈值;支持多样化的检测区域配置,包括防区的形状和数量设定。

快速移动侦测

监控目标在预设区域内是否存在运动速度超过用户设定阈值的情况;支持多样化的检测区域配置,包括防区的形状和数量设定;自动识别并警报任何在防区内运动过快的对象。

停车侦测

自动识别并监测防区内的违规停车行为,支持灵活的检测区域配置。参数设置具备用户自定义功能,包括布设警戒时段以及规定车辆的合法停车时限等细节。

3.1.5集成设计策略

视频监控系统可以独立运行,系统可以接入第三方的视频监控设备,通过ONVIF或者协议进行接入;系统也可以被接入到第三方平台,进行统一管理。

3.1.6利旧接入设计

园区前期可能已部署了一定数量的视频监控设施,包括IPC、DVR和NVR等设备。我们建议通过整合现有硬件,将其连接至服务器并集成到综合管理平台,从而实现对这些设备的集中管控、功能应用与资源共享。此举旨在最大程度地提升已建设备的投资回报率。

设备与服务器的连接设计遵循《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通过集成各类设备的SDK,实现指令及码流的转换,促使非标准设备亦能输出符合国家标准的信号,从而最大化设备效能的发挥。

3.1.7设备优选策略

3.1.7.1 室内红外半球摄像机

Smart功能:

智能监控特性概述: - 地域入侵预警:实时监控区域动态,自动识别并报告潜在侵入行为。 - 越界警报:系统具备边界监控能力,一旦检测到物体或人员超出预设范围,立即发出警报。 - 音频异常检测:通过精密算法,有效甄别异常的声响变化,确保环境安全。 - 移动目标识别:智能识别并跟踪活动物体,提供精确的移动状态报告。 - 视频遮挡监测:针对视频画面中的遮挡物,系统能灵敏察觉并记录,保证视觉信息完整无遗漏。

·智能录像特性:具备离线续传功能,确保录像完整性,通过与SmartNVR协同,实现对事件录像的高效智能搜索、深入分析及紧凑回放功能。

·Smart图像增强:支持强光抑制功能

1. 精准编码技术:实现高效低码率传输,优化ROI(重要区域)编码增强,集成SVC自适应编码策略

智能预警功能:实现对网络连接中断、IP地址冲突、存储设备满载、存储错误以及非法访问等异常情况的自动检测,并联动触发报警机制。

系统功能:

·H.264 High Profile高品质压缩编码,支持720@30fps高清画面输出

·支持POE(802.3af)供电

·支持镜像、一键恢复功能

凭借精密的电机驱动技术,设备表现出卓越的反应灵敏性和运行平稳性,其精度控制在0.1度以下,确保了无论在何种速度下图像均保持稳定,无抖动感观。

我们提供全面的API开发接口支持,兼容包括海康SDK、ONVIF、CGI、PSIA、GB/T 28181、E家协议以及萤石云在内的多种行业标准接入方案。

具备三维精准定位能力,通过协同NVR/客户端软件/浏览器接口,用户能够轻松实现目标追踪与细节放大操作。

具备多语言用户界面及操作提示功能,用户体验友好易操作

·支持系统双备份功能,确保数据断电不丢失

具备断电记忆恢复特性,电力恢复后,云台及镜头会自动调整至断电前的状态。

机芯功能:

·3倍变倍

具备宽动态及背光补偿技术,确保在逆光环境下亦能实现清晰监控。

具备自动光圈调节功能、自动对焦技术、自动白平衡控制以及先进的3D数字降噪处理

具备卓越的低光照性能,支持彩色模式下0.1Lux/F2.0的极低照度捕捉,以及黑白模式下更为出色的0.01Lux/F2.0表现,同时集成强大的网络功能。

具备Wi-Fi连接功能,支持通过WPS快速设置

可扩展至最高64GB的MicroSD/SDHC/SDXC卡存储容量

配备内置麦克风,支持1路音频输入与1路音频输出功能

·支持以太网控制

·支持NAS存储录像,录像可断网续传盘

具备三级权限管理体系,支持用户账户的授权与登录凭据管理,同时采用HTTPS加密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并集成IEEE802.1x网络访问控制功能。

具备双码流技术处理能力,兼容H.264及MJPEG视频压缩标准,并支持多样化的视频画质等级设置。

·支持多种网络协议,,HTTP,HTTPS,802.1x,Qos, FTP, SMTP, UPnP, SNMP, DNS, DDNS, NTP, RTSP, RTCP, RTP, TCP/IP, DHCP, PPPoE, Bonjour云台功能:

实现360度全方位水平旋转,垂直方向可调整在0°至90°范围内,确保无监控死角。

预置点速度水平方向可达到每秒60°,垂直方向的预置点速度上限为50°/s

水平运动控制速度范围为0.1度至60度每秒,垂直运动控制速度范围限定在0.1度至50度每秒。

·支持256个预置位

·支持比例变倍、守望功能

集成报警控制,具备1路输入和1路输出报警接口,支持报警联动机制。当接收到警报信号后,可自动执行预设操作,如调取录像、控制开关量输出、传输至中心系统、上传至FTP服务器或通过邮件发送联动通知。

3.1.7.2室外红外筒型摄像机

Smart功能

智能监控特性:涵盖10项行为分析,实现4项异常预警,具备2项精准识别能力,以及1项全面的数据统计功能。

Smart录像:支持断网续传功能保证录像不丢失,配合Smart卡实现事件录像的智能后检索、分析和浓缩播放

1. 精明编码技术:实现高效低码率传输,兼顾实时性,着重于ROI兴趣区域的优化提升;2. SVC自适应编码策略:灵活适应各种场景需求,确保视频质量与带宽利用的协调统一。

·Smart控制:AF镜头

图像相关

提供高清1080p@60fps的流畅视频支持,确保图像展现清晰无阻。

·电动镜头支持图像畸变校正(-Z)

提倡走廊型布局设计,强化对纵向狭长空间内的监控覆盖

·支持区域裁剪,小带宽看清大细节

优化码流调控机制,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中对图像质量和流畅性各异的需求

我们集成了一流的视频压缩技术,兼容H.264、MJPEG以及MPEG4标准,支持多种视频质量级别自定义设置,并全面涵盖H.264编码的Baseline、Main和HighProfile三种复杂度等级。

具备全面的GBK字符库兼容性,可支持大量汉字及罕见字的显示,并允许用户自由选择OSD的颜色方案。

具备出色的120dB宽动态范围支持,特别适用于逆光条件下的监控任务。

·支持透雾、电子防抖

红外功能

我们选用高效红外阵列光源,其具备低能耗特性,能够实现最长50米(2.8-12毫米焦距)的照射范围。

·红外增透面板,提高红外光透过率

智能化的SmartIR特性,自动调节红外灯亮度,依据镜头焦距的动态变化进行精确控制。

致力于实现红外补光的均衡分布,确保近处物体不过度曝光,同时保证远处目标的完整捕捉。

系统功能

本方案兼容ONVIF标准的profile S及profile G协议,同时支持CGI、PSIA、ISAPI、GB/T 28181和EHOME等业界通用接口协议的接入。

具备三码流技术的支持能力,实现双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