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洒水及降尘服务投标方案
说明
一、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的内容将在本提案的第一章中详尽阐述。
二、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我们将在第二章详尽阐述'项目全面服务构想与实施策略',相关内容敬请参考。
三、按照招标文档的要求,项目服务承诺、项目组织结构及其人员配置的详细说明,请查阅本方案的第三章节和第四章节。
四、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关于'项目物资装备、人员管理和培训'的内容,详细阐述已在本方案的第五章和第六章中予以详尽说明。
五、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详细说明的‘项目管理规定’可在本方案的第七章中找到。
六、如招标文件要求“道路洒水及降尘服务实施方案”,详情见本方案的第八章;
七、按照招标文档的要求,我们需要提交'关于道路扬尘监测的服务实施计划',详细内容已在本方案的第九章中予以详尽说明。
八、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我们着重强调了'实施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保障措施',具体阐述在本方案的第十章中。
九、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需提供'机械设备操作实施策略',具体细节请参阅本方案的第十一章。
十、根据招标文件的规定,我们详尽阐述了关于‘服务质量保障方案’的内容,相关内容请参阅本方案的第十二章。
十一、按照招标文件的规定,相关内容已在本提案的第十三章详细阐述了关于'应急预案'的部分。
编制依据
一、项目招标文件、补遗文件等相关资料。
二、依据国家现行有效的技术规范、标准,以及相关的技术文档、规定、规程和技术标准。
三、依照有关主要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三)其他法律法规。
四、行业规范、标准
尊敬的评审委员会,我们即将着手编制投标文件,务必在截止日期前严谨提交。文件应详实涵盖项目背景阐述、详细的技术实施策略、经济成本估算以及公司的专业资格证明等内容,以期展现出高水平的竞争力。
第一章 项目背景及需求分析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定义
1.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超过有害阈值,从而对生态系统稳定及人类正常生活和发展构成威胁,对生物体及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其起因可分为自然源(如火山喷发、自然灾害引发的植被损毁、岩石侵蚀等)与人为活动(诸如工业排放废气、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辆尾气以及核能活动产生的排放等),其中人为因素尤为显著。
大气污染物特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产生的、对环境或人体健康构成不良影响的各类物质。
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另一种是气体状态污染物;
若按形成过程分类则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二次污染物则是由一次污染物经过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大气污染物既包括粉尘、烟、雾等小颗粒状的污染物,也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态污染物。
类别 |
一次污染物 |
二次污染物 |
含硫化合物 |
SO₂,H₂S |
SO₃,H₂SO,MSO4 |
含氮化合物 |
NO,NH₃ |
NO₂,HNO₃,MNO₃ |
碳的氧化物 |
CO,CO₂ |
|
碳氢化合物 |
C1—C5Hn化合物 |
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 |
含卤素化合物 |
HF,HCl |
|
颗粒物 |
重金属元素,多环芳烃 |
H2SO4,SO4—2,NO3— |
(二)污染物来源
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差的物质都是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已知的约有100多种。
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两种,并且以后者为主要因素,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造成的。主要过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气传播、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所构成。
1.大气污染的天然源
(1)火山活动过程中释放出包括硫化氢(H₂S)、二氧化碳(CO₂)、一氧化碳(CO)、氟化氢(HF)、二氧化硫(SO₂),以及含有火山灰在内的悬浮微粒。
(2)森林火灾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₂),以及二氧化硫(SO₂)、二氧化氮(NO₂)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HC),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
(3)自然尘:风沙、土壤尘等。
(4)森林植物的主要排放物主要包括各类萜烯类碳氢化合物。
(5)海洋表面飞溅的微粒物质主要包括硫酸盐和亚硫酸盐成分。
在有些情况下,天然源比人为源更重要,据相关统计,全球氮排放的93%和硫氧化物排放中的60%来自自然源。
2.人为污染源
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源是指由人类活动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发生源。大气的人为污染源可以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1)能源燃烧过程:作为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关键源头,各类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多种环境影响物质。煤炭主体由碳构成,还含有氢、氧、氮、硫以及金属化合物。在燃烧进程中,不仅会产生显著的颗粒物(烟尘),而且伴随着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有机化合物及其他烟尘的生成。
(2)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排放特征显著,具体表现为:石化行业的排放主要包括硫化氢、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有色金属冶炼工业释放的废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富含重金属的烟尘;磷肥制造厂排放的氟化物;而在酸碱盐化工领域,其排放特征表现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化氢以及各种酸性气体的排放;钢铁工业在炼铁、炼钢和炼焦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包含粉尘、硫氧化物、氰化物、一氧化碳、硫化氢、酚类化合物以及烃类物质,这些污染物的特性直接取决于各工业企业的工艺特性。
(3)在交通运输活动中,汽车、船舶与飞机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是引发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其废气中含有多种有害成分,主要包括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各类含氧有机化合物以及硫氧化物和铅的化合物等。
(4)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当农田采用农药施用时,部分农药会转化为粉尘等形式逸散至大气,部分滞留在作物体内或附着于表层,随之挥发至大气中。这些进入大气的农药能被悬浮颗粒物吸附,并伴随气流分布至各地区,从而引发大气中的农药污染。另外,秸秆燃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污染源。
(三)主要的大气污染物
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
主要有粉尘、烟液滴、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气溶胶系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他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直径约为从0.002—100微米大小的液滴或固态粒子。大气气溶胶中各种粒子按其粒径大小又可以分为:
(1)总悬浮颗粒物(TSP):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为大气质量评价中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2)飘尘是指能够在大气中维持较长滞留时间的微观悬浮颗粒,其粒径普遍小于10微米。
(3)降尘: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其粒径一般大于30微米。单位面积降尘可作为评价大气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
(4)可吸入粒子(IP、PM10):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建议将IP定义为粒径10微米以下的粒子。
(5)PM2.5(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微颗粒物)
2.气体状态污染物
主要有以二氧化硫为主的硫氧化合物,以二氧化氮为主的氮氧化合物,以一氧化碳为主的碳氧化合物以及碳、氢结合的碳氢化合物。大气中不仅含无机污染物,而且含有机污染物。
(1)硫的氧化产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2)和三氧化硫(SO3)。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且具有刺激性嗅味的气体,其单体毒性相对较低,动物在连续暴露于30ppm浓度的SO2下未观察到显著的生理效应。然而,在大气环境中,尤其是当空气受到污染时,二氧化硫易于被氧化转化为三氧化硫,随后与水分子发生结合,形成为硫酸(H2SO4)分子。这一过程可能通过均相或非均相成核机制,导致硫酸气溶胶的形成。随之而来的是硫酸的进一步化学转化,产生硫酸盐,这些化合物会引发硫酸烟雾的形成并加剧酸雨的危害,对环境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二氧化硫(SO2)的主要源头源自含硫化合物燃料的燃烧活动,以及硫化矿物的热处理和提炼过程。这一排放特征显著的行业包括火力发电站、有色金属冶炼厂、硫酸制造厂、石油精炼厂,以及广泛使用煤炭或燃油的工业锅炉和烹饪设备等,它们均会释放出SO2废气。
(2)氮的氧化物:种类很多,是NO、NO2、N2O、NO3、N2O4、N2O5等氮氧化物的总称。造成大气污染的氮氧化物主要是指NO和NO2。大气中氮氧化物的人为源主要来自燃料燃烧过程,其中2/3来自汽车等流动源的排放。NOx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燃烧过程中,源自燃料中的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s, 简称NOx)在氧化作用下形成。
2)在高温条件(高于2100摄氏度)下,氮气(N2)在燃烧过程中经历氧化反应,形成NOx,这是一种与温度紧密相关的氮氧化物现象。
其天然源主要为生物源,如生物体腐烂。
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经过一系列转化,主要形成硝酸(HNO3)及硝酸盐颗粒。这些化合物通过湿沉降与干沉降过程,有效地从大气环境中被清除。
(3)碳的氧化物
1)一氧化碳(CO)
人为源:主要在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80%由汽车排出,此外还有森林火灾、农业废弃物焚烧。
利用自然来源的能量,主要包括甲烷的生物转化过程、海洋中二氧化碳的释放、植物排放物的有效转化以及光合作用中叶绿素的光解作用。
CO全球性人为源和天然源排放量估算如下
排放源 |
估计排放量(105t/a) |
天然源CH4氧化 |
50—5000 |
天然有机烃类的转化 |
50—1300 |
海洋中微生物活动 |
20—200 |
植物排放 |
20—200 |
总量 |
150—6700 |
人为源化石燃料的燃烧 |
250—1000 |
森林火灾 |
10—60 |
总量 |
260—1060 |
2)二氧化碳:无毒气体,因引发全球性环境演变成为大气污染问题中的关注点。
(4)碳氢化合物(HC):又称烃类,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通常是指C1—C8可挥发的所有碳氢化合物。分为甲烷和非甲烷烃两类,甲烷是在光化学反应中呈惰性的无害烃,非甲烷烃(NMHC)主要有萜烯类化合物(由植物排放,占总量65%).非甲烷烃的人为源主要包括:汽油燃烧(典型成分为CH4,C2H4,C3H6和C4碳氢化合物)、焚烧、溶剂蒸发、石油蒸发和运输损耗、废物提炼。
(5)含卤素化合物:大气中以气态形式存在的含卤素化合物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卤代烃,氟化物,其他含氯化合物。卤代烃主要人为源如三氯甲烷(CHCl3)、氯乙烷(CH3CCl2)、四氯化碳(CCl4)等是重要化学溶剂,也是有机合成工业的重要原料和中间体,在生产使用中因挥发进入大气。大气中主要含氯无机物如氯气和氯化氢来自化工厂、塑料厂、自来水厂、盐酸制造厂、废水焚烧等。氟化物包括氟化氢(HF)、氟化硅(SiF4)、氟(F2)等,其污染源主要是使用萤石、冰晶石、磷矿石和氟化氢的企业,如炼铝厂、炼钢厂、玻璃厂、磷肥厂、火箭燃料厂等。
人类持续推动科技进步,导致大气污染物的类型与数量呈现出持续演变的趋势。就连南极与北极的生态环境也未能幸免,遭受了空气质量问题的间接影响。
(四)大气污染类型
1.根据污染性质可划分为
(1)还原型(伦敦标准):其主要污染源包括二氧化硫(SO2)、一氧化碳(CO)及颗粒物质。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如低温、高湿度的阴天,伴随微弱风速和逆温现象,会导致一次性污染物在低层大气中密集积聚,形成特有的还原型烟雾现象。
(2)氧化型(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类型)的大气污染起源于机动车辆排放、燃油加热设备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其初始污染物主要包括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在紫外线辐射的作用下,这些物质诱发光化学反应,产生后续的二次污染物,如臭氧(O₃)、醛类和酮类化合物,以及过氧乙酰硝酸酯(PANs),这些高度氧化性的物质对眼睛等敏感黏膜具有显著刺激性。
影响大气污染范围和强度的因素有污染物的性质(物理的和化学的),污染源的性质(源强、源高、源内温度、排气速率等),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温度层结等),地表性质(地形起伏、粗糙度、地面覆盖物等)。
当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提升,环境污染程度也随之加剧,其潜在的危害亦相应增大。污染物在大气中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排放源的海拔特性、气候条件以及地势地貌等要素。
污染物一进入大气,就会稀释扩散。风越大,大气湍流越强,大气越不稳定,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就越快;反之,则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就慢。在后一种情况下,特别是在出现逆温层时,污染物往往可积聚到很高浓度,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降水虽可对大气起净化作用,但因污染物随雨雪降落,大气污染会转变为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
地形或地面状况复杂的地区,会形成局部地区的热力环流,如山区的山谷风,滨海地区的海陆风,以及城市的热岛效应等,都会对该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发生影响。
烟气运行时,碰到高的丘陵和山地,在迎风面会发生下沉作用,引起附近地区的污染。烟气如越过丘陵,在背风面出现涡流,污染物聚集,也会形成严重污染。在山间谷地和盆地地区,烟气不易扩散,常在谷地和坡地上回旋。特别在背风坡,气流作螺旋运动,污染物最易聚集,浓度就更高。夜间,由于谷底平静,冷空气下沉,暖空气上升,易出现逆温,整个谷地在逆温层覆盖下,烟云弥漫,经久不散,易形成严重污染。
在沿海和沿湖的地理环境中,白昼时分,污染物随着海洋气流和湖泊微风的运动,在地表附近往往会形成明显的污染带现象。
早期的大气污染,一般发生在城市、工业区等局部地区,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大气中污染物浓度显著增高,使人或动、植物受到伤害。6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采取了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或采用高烟囱使污染物扩散,大气的污染情况有所减轻。
高烟囱排放虽可降低污染物的近地面的浓度,但是也能把污染物扩散到更大的区域,从而造成远离污染源的广大区域的大气污染。大气层核试验的放射性降落物和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可广泛分布在大气层中,造成全球性的大气污染。
(六)危害范围
人类最初认识到的大气污染对健康的潜在威胁,随后逐渐揭示了其对工农业生产产生的多元性影响,以及对天气和气候稳定性所引发的负面效应。随着对大气污染物作用机制、分布范围和影响程度的深入探究,这些研究为制定有效的控制与防治策略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鉴于污染源的多样性、污染物特性、浓度变化以及暴露时间的差异,加上地域气象条件、地理背景的不一致,以及个体年龄和健康状态的变量,大气污染对每个人造成的危害呈现个性化特征。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不舒服,随后生理上出现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症状。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1)急性中毒
当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处于正常低水平时,一般不会引发人体的急性中毒反应。然而,在特定情境下,比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突发的严重事故,导致有害气体大量逸出,或者遭遇极端天气条件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急性中毒事件的发生。例如,历史上印度帕博尔农药厂发生的甲基异氰酸酯泄露事件,造成了两千五百多人的死亡和超过十万人受到严重影响的悲惨后果。
(2)慢性中毒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慢性毒害作用,主要表现为污染物质在低浓度、长时间连续作用于人体后,出现的患病率升高等现象。中国城市居民肺癌发病率很高,其中最高的是上海市,城市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明显高于郊区。
(3)致癌作用
这是长期影响的结果,是由于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于肌体,损害体内遗传物质,引起突变,如果生殖细胞发生突变,使后代机体出现各种异常,称致畸作用;如果引起生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发生突然改变作用,又称致突变作用;如果诱发成肿瘤的作用称致癌作用。这里所指的“癌”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环境中致癌物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物理性致癌物,生物性致癌物等。致癌作用过程相当复杂,一般有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能诱发肿瘤的因素,统称致癌因素。由于长期接触环境中致癌因素而引起的肿瘤,称环境瘤。大气污染会导致人的寿命下降。
大气污染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这些危害可影响经济发展,造成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大气污染物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有两种:一是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对工业材料、设备和建筑设施的腐蚀;二是飘尘增多给精密仪器、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和使用带来的不利影响。大气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危害,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增加了生产的费用,提高了成本,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显著。其引发的酸雨效应直接影响植物的生理发育,进而通过土壤渗透和水体渗透,导致土壤酸化和水体中潜在有害物质溶解。这种化学变化对生态环境中的动植物和水生生物构成潜在威胁,尤其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森林生态系统的衰退和鱼类种群的灭绝。
大气污染物质还会影响天气和气候。颗粒物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光辐射量。尤其是在大工业城市中,在烟雾不散的情况下,日光比正常情况减少40%。高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和氟氯烃类等污染物使臭氧大量分解,引发的“臭氧洞”问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大气中的悬浮颗粒,主要源自工厂、发电设施、机动车辆以及家庭燃煤设备,它们往往具备作为水汽凝结核或冰晶形成核心的功能。这些微粒通过吸附大气中的水分,促使其凝聚为水滴或冰晶,从而影响了区域的降水形态(降雨、降雪)。观察发现,在靠近大型工业城市的下风向地带,其降雨量较周边其他地区显著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拉波特效应’。若这些微粒内部蕴含酸性污染物,那么在下风区域可能会遭受酸雨的困扰。
大气污染除对天气产生不良影响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引发的温室效应的加强,是对全球气候的最主要影响。地球气候变暖会给人类的生态环境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人类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河流干涸,森林减少,动物灭绝,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等等。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 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 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地球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表现有: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一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森林生态功能衰退,草地资源退化,水生态环境系统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水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由于中国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导致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不断下降,资源危机显现;五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生态环境现状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减缓了社会主义进程。首先,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就拿中国每年所发生的洪涝灾害来说,一场灾难过后,成千上万的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大批大批的人无家可归,不计其数的美好家园遭到破坏,无数的良田被洪水淹没,再加上因道路毁坏所造成的交通中断等等,仔细估算一下,我们是不是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呢?其次,废水、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任意排放,导致大气、河流、土地遭到污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同时也严重地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再次,由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越来越严重,这样迫使许多农民远走他乡,而大部分又没有固定的栖身之地,这加重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其实,由于环境遭到破坏所带来的恶果还很多。
大气中的环境污染物主要经由气孔途径渗透至叶片,并溶解于叶肉细胞组织内,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效应,对植物的生理代谢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植物遭受损害的典型表征通常体现在叶片上。鉴于污染物种类的多样性,所导致的植物受害症状会呈现出相应的差异性。
1979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环境部长会议上,通过了《控制长距离越境空气污染公约》,并于1983年生效。《公约》规定,到1993年底,缔约国必须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为1980年排放量的70%。欧洲和北美(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等32个国家都在公约上签了字。
根据美国的《酸雨法》,对于沿密西西比河东部区域,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减排目标设定为自1983年起,从每年2000万吨逐步降至1000万吨,这一进程需在十年内完成;同时,加拿大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也经历了显著下降,1983年的470万吨/年到1994年间已降至230万吨/年,以实现空气质量的改善与环境保护。
世界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
1.原煤脱硫技术。
2.改进燃煤技术。
3.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烟气中85%至90%的二氧化硫气体。不过,脱硫效果虽好但十分费钱。例如,在火力发电厂安装烟气脱硫装置的费用,要达电厂总投资的25%之多。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难之一。
4.致力于探索和开发诸如太阳能、风能、核能以及潜在的可燃冰等新型能源资源,然而,鉴于其技术尚未臻于完善,若操作不当可能引发新的环境问题,且相应的成本投入相对较高。
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对植物可使其生理机制受抑制,生长不良,抗病抗虫能力减弱,甚至死亡;大气污染还能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降低能见度,减少太阳的辐射(据资料表明,城市太阳辐射强度和紫外线强度要分别比农村减少10~30%和10~25%)而导致城市佝偻发病率的增加;大气污染物能腐蚀物品,影响产品质量;近十几年来,不少国家发现酸雨,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这与大气污染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其他措施
1.在编制城镇规划时,应精细布局工业与居住区域。工业设施应遵循科学原则,倾向于城市边缘或郊区设立,优选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地带,以减少对居民区的潜在污染影响。严禁在居住区建设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企业设施。
2.提升生态环境品质。植被不仅在美学上起着装饰作用,而且还具备气候调控、尘埃防护、空气污染物过滤以及吸附有害气体等多重功能。
3.加强对居住区内局部污染源的管理。如饭馆、公共浴室等的烟囱、废品堆放处、垃圾箱等均可散发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并影响室内空气,卫生部门应与有关部门配合、加强管理。
4.控制燃煤污染。
(1)通过实施原煤脱硫技术,能够有效地去除燃煤中大约40%至60%的无机硫含量。在燃料选择上,我们倾向于优先选用硫分含量较低的替代能源,例如低硫煤和天然气等优质资源。
(2)改进燃煤技术,减少燃煤过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态化燃煤技术是受到各国欢迎的新技术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进石灰石和白云石,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钙随灰渣排出。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在排放到大气中之前进行烟气脱硫。
(3)尽管我们探讨诸如太阳能、风能、核能以及潜在的可燃冰等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然而当前的技术尚不成熟,其应用可能导致新的环境挑战,并且经济成本显著。
5.加强工艺措施。
(1)优化生产工艺流程,积极推行使用无害或低毒原料替代有毒性较高的原材料,并实施闭环操作,以减少废弃物排放,确保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
(2)优化生产管理体系,坚决遏制任何形式的废气排放,以确保空气质量不受污染。
(3)有效利用废弃物的价值潜力,如燃煤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煤灰,能够转化为制作水泥、砖等建筑原料。同时,氮气排放也可得以回收,用于合成氮肥等化工产品。
6.致力于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实践。通过开发并整合环保新技术,实现各类技术的协同效应,形成互补优势,以科技驱动绿色生态的构建,例如低温等离子技术和紫外线光解的联合应用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7.采用区域集中供暖系统,通过建立大型电力热力工厂和供热设施,特别是将此类设施布局于市区外围,对于那些饱受冬季供暖燃煤烟尘困扰的北方城市而言,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策略。
8.交通运输工具废气的治理。减少汽车废气排放。主要是改善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油的燃烧质量,加强交通管理。解决汽车尾气问题一般常采用安装汽车催化转化器,使燃料充分燃烧,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转化器中催化剂用高温多孔陶瓷载体,上涂微细分散的钯和铂,可将NOX、HC、CO等转化为氮气、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另外,也可以开发新型燃料,如甲醇、乙醇等含氧有机物、植物油和气体燃料,降低汽车尾气污染排放量。采用有效控制私人轿车的发展、扩大地铁的运输范围和能力、使用绿色公共汽车(采用液化石油气和压缩燃气)等环保车辆,也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9.烟囱除尘。烟气中二氧化硫控制技术分干法(以固体粉末或颗粒为吸收剂)和湿法(以液体为吸收剂)两大类。高烟囱排烟烟囱越高越有利于烟气的扩散和稀释,一般烟囱高度超过100m效果就已十分明显,过高造价急剧上升是不经济的。应当指出这是一种以扩大污染范围为代价减少局部地面污染的办法。
(一)城市空气污染的现状
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提升与城镇化进程的急剧扩展,人口激增带动了能源需求的持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交通网络愈发密集,高楼林立,重工业特别是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部门迅速发展,诸如工业废水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放,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屡遭突破。这些负面因素累积,加剧了城市的环境挑战,尤其是空气质量的恶化,对居民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从战略高度审视,我们不难察觉,城市空气污染已显著掣肘我国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对民众的生活质量及整体国民健康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关键瓶颈。然而,部分城市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环保意识的缺失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根治。
(二)城市空气污染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尤其以重工业为核心驱动力。鉴于我国经济结构尚在逐步优化之中,部分工业在追求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未能充分兼顾环境保护,例如,某些行业的废水排放未能达到国家法定排放标准,这无疑加剧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审视,人类的生活环境主要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环境、地质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所维系的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鉴于我国主要依赖碳煤作为能源来源,这无疑对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据统计,燃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占城市污染总量的80%,其中烟尘占比高达70%,而SO₂则占据了大气污染物总量的95%。硫氧化物,即硫的各种氧化物总称,包括二氧化硫(SO₂)、三氧化硫(SO₃,硫酸硫氧化物酐)、硫代硫酸盐(S₂O₃)及一氧化硫(SO),在全球硫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在大气中与水滴、粉尘共存,当颗粒物中的铁、锰等元素促进其氧化时,会形成硫酸雾,可能导致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历史上的伦敦烟雾事件,或引发酸雨现象。SO₂作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和环境酸化因素,广泛存在于化石燃料燃烧和工业废气排放中。此外,城市空气质量问题还包括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醛类、酮类等)、空气微生物、一氧化碳等。这些污染物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如诱发慢性支气管炎,飞尘可致血液中毒、尘肺等疾病,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会刺激眼结膜和呼吸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过量的一氧化碳则可能引发头晕、头痛等症状,长期暴露可能导致心肌损伤和神经系统损害。鉴于此,我国政府正积极推行环境保护政策,优化城市布局,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并持续探索替代传统能源的新途径。
1.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当前,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国家,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其人口增长率显著,这导致庞大的人口规模对国家、社会、家庭以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诸多领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人口基数的庞大不仅加剧了粮食供应的紧张态势,还引发了资源短缺,并诱发了环境承载力超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以下,我们从三个关键维度进行详述:
第一,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这不仅导致资源需求量的显著增加,进而对资源构成严峻压力,同时对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鉴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日益呈现向城市集中的趋势,这一进程虽显著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消费能力,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化的急剧扩张,导致生活排放显著增加。据统计,城市居民的生活排污量相对于乡村显著增长,若此类排放管理不当,将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带来潜在威胁。这反映出人口规模的扩大在生活层面可能产生的环境压力。
第三,随着人口总量的增长,人类的生产活动相应地呈现出扩张态势。这种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废弃物产量的增加,若处置不当,将对我国城市环境构成潜在威胁。尽管我们不宜直接将人口增长与生产活动的扩大等量齐观,但人口增长确实为我国生产活动的提升提供了驱动力。这是人口增长带来的生产层面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之一。
在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城市化进程常伴随着人口大规模流入城市的现象,随之而产生的诸多挑战中,诸如住房短缺、道路交通拥堵、噪声与空气污染以及废弃物管理问题尤为突出。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城市人口膨胀对空气质量构成的重大威胁。
伴随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日益加速,农村居民大规模涌入城市。这一过程中,尽管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随之产生的环境问题尤其突出,特别是在北京、上海等发达的一线城市,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空气质量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人口的持续攀升对我国城市环境构成了显著的压力和损害。
2.产业机构不合理与工业污染物排放
中国的城市生态环境深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其中城市中的二氧化碳,源自机动车尾气与工业排放,作为温室气体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显著的温室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气温的上升。根据历史数据,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一次冷暖交替的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因此,为了有效遏制温室效应的发展,必须严格管控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这种排放所引发的温室效应不仅可能导致夏季高温天气的持续,增加心血管疾病等季节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而且还会促使全球地表温度上升,进而加速极地冰川消融,海平面升高,对地势低洼的岛屿以及世界各地沿海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根据当前数据,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呈现出显著升幅。预计未来二十年内,全球气温将上升2至3摄氏度,这可能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如海啸、地震等。此外,大气污染对人类和生物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工业废气中通常含有诸如铅、汞、砷和氯等多种有害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会在生物体内累积,对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组织层面的癌症。汽车尾气主要由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和颗粒物组成,当其与工业废气中的类似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与雨水结合形成酸性降水(即酸雨)。酸雨能导致水生生物死亡,破坏水体生态平衡,损害植物,减弱土壤肥力。它会引发湖泊酸化,鱼类大量死亡,同时对树木生长,尤其是森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甚至可能导致森林枯萎,从而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隐患。
3.城市规划不合理
由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城市早期规划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因素。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已经不再停留在居住的要求上,对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在城市规划中,各功能区块没有能够展开科学性、合理性的划分。居住区、工业区、旅游区、高新产业区以及周边卫星城市之间没有能够得到科学性的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采取“摊大饼”的方式推进城市化,采用的是中心区外扩的规划方法,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物难以与城市生活区进行有效性地隔离。“摊大饼”的规划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城市空气污染物的稀释与飘散大大降低。
4.自然因素
空气质量的污染源既包括人为因素,也不乏自然因素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挑战。我国北方地区以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气候特征表现为降水匮乏,年均降水量普遍低于400毫米,且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人均绿地资源有限。这种气候和土壤条件使得该地区易于引发扬尘和扬沙现象。一旦遭遇干旱与冷空气的共同作用,往往触发频繁的风沙季节,如2013年3月8日至9日那次席卷西北和华北的大规模沙尘天气,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导致空气能见度骤降。此次沙尘天气事件不仅影响了北京、天津等核心区域,还波及到了成都和上海等非传统沙尘影响区。事实上,春季时节我国屡遭沙尘暴侵扰,已经成为常态现象之一。
概括而言,城市的空气质量与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经济进步息息相关。严重的空气污染会提升癌症的发生风险,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特别是长期暴露于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可能导致内脏器官疾病。鉴于此,我国城市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坚定践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鉴于环境治理的集体属性,全体公民应提升环保认知,明确空气质量与个人生活的关联;企业则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并借助创新科技提升竞争优势,以实现绿色和谐的发展路径。
当前,空气污染问题在国际范围内被视为严峻的挑战,对于我国政府管理部门而言,尽管已实施多项综合性策略以整治城市大气环境,但我国城市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仍存在显著的改进空间。因此,我们需客观审视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效应,推行切实可行的科学治理手段,从源头上防控大气污染,提升空气质量,致力于构建宜居宜业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这将为实现现代化城市的愿景,以及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固的基础。
四、道路扬尘成因及防治对策分析
近期,频繁发生的空气质量问题,如大气污染、雾霾和沙尘暴,促使我们亟待审视环境管理的改进策略。道路扬尘污染控制作为关键议题,对于提升空气质量与降低健康风险具有显著效益,已列为当前扬尘污染防控的核心关注点。以城市道路为例,深入探讨其扬尘生成机制,并针对此制定针对性的防治举措,包括建立道路扬尘监测站点。唯有认清污染源头,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那么,道路扬尘的具体形成过程是什么样的呢?
(一)交通道路扬尘产生的原因
公路扬尘现象特指公路表面积累的粉尘,在诸如风力、机动车辆碾压或人类活动等动力作用下,经历一次或多次扬升并融入大气中,构成具有特定粒径分布的悬浮颗粒物。
1.公路两侧的无序开发与非法定规划成为公路扬尘问题的核心因素。由于缺乏有效的区域规划管理,部分社区居民未能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他们在公路红线保护区内的擅自建设行为,包括住宅、工厂设施的设立,以及边沟的非法填充,用于诸如维修服务、洗车、配送和仓储等活动的开展。此外,沿线的门前场地和交叉路口普遍未实现硬质铺装,以土质地面为主,这导致尘土积累严重。特别是在雨雪天气,过往运输车辆在进出这些未经规范化管理的经营点时,往往会将泥土带入路面,显著加剧了公路扬尘问题的发生。
2.道路交通繁忙,重型装载车辆众多,车辆覆盖不完全,导致尾气排放显著增加。机动车辆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磨损消耗,并排放废气。尤其在运输活动中,重型车辆如用于装载石粉、煤灰、石渣的,因其封闭设施不足,易引发粉尘和废弃物的散落,对公路环境形成扬尘污染。值得注意的是,雨季期间,车辆轮胎经由建筑工地、矿场以及未硬化的道路途径,会带来更多泥土和物料的携带,加重了扬尘问题。
3.道路交通设施状况严峻,亟需维修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