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绘投标方案

 

 

 

 

招标编号:****

投标单位名称:****

授权代表:****

投标日期:****

 


 


第一章 创新全面服务蓝图

第一节 理解项目服务的关键需求

一、 项目背景与来源

本项目乃XXX综合性测绘工程,涵盖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不动产权籍测绘、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大地测量以及航空摄影测绘等多元化任务,具体内容将依据甲方的部署执行。我方将针对各类项目特性,精心设计项目执行方案,合理配置项目团队成员,严谨遵循工作规程,强化安全管控,确保成果品质符合标准。同时,我们将科学规划项目管理进度,确保在采购方设定的时间范围内顺利完成所有工作内容。

二、 项目分工与责任分配

项目涉及的测绘工作将在采购人承担的项目区域进行实施。

三、 详述的项目范围与细节

涵盖的测绘项目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不动产权籍测绘、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精密大地测量以及航空摄影测量等专业领域。

四、 项目实施时间安排

采购人规定的工期内完成项目。

五、 明确服务特色与目标

致力于高标准服务规范,确保项目实施期间持续提供卓越的服务品质,以满足采购方的需求,并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力求实现项目评级的杰出表现。

第二节 详细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 资料现状评估

1.平面控制资料

2.高程控制资料

3.地形图资料

4.航摄资料

5.数据库资料

二、 基于的技术标准与支撑

1.定义与描述标准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17

关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的标准解读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GB/T20258.1-2019

2.获取与处理标准

《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201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规范》:GB/T 14268-2008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1部分: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中国国家标准GB/T 27920.1-2011

《数字航空摄影规范第2部分:推扫式数字航空摄影》

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GB/T27919-2011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15967-2008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空中三角测量规范》GB/T23236-2009;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规范》:CH/T3006-2011

《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测图规范第一部分: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CH/T3007.1-2011

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14912-2017

3.检验与测试标准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关于《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17941-2008

技术规程:《1:5001:10001:2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CH/T1020-2010

4.成果与服务标准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字线划图》CH/T9008. 1-2010

关于《基础地理信息标准数据基本规定》(GB21139-2007)的规范化阐述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元数据》CH/T1007-2001

5.管理标准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2005

《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

6.其他

测绘合同

通过甲方批准的项目技术设计书

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

三、 详细的技术参数与产品规格

1.数学基础

●1.1坐标系统

平面坐标系统

●1.2高程基准

1985国家高程基准。

●1.3成图比例

本技术方案示例采用采购人所规定的比例,即1:500成图比例。

2.成果数据精度

●像控点和空三精度要求

1)像控点精度要求

平面位置精度要求:最近的基础控制点相对于像控点的中误差不得大于5厘米;而邻近像控点之间的点位中误差限制在15厘米以内。对于高程控制,像控点对最近基础点的高程中误差,平原地区应不超过基本等高距的1/10,丘陵地带则限定在1/8以内,而在山地和高山环境中,这一误差标准进一步降低到1/6的基本等高距。

2)空三加密精度要求

对于内业加密点与临近野外平面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精度,其图上距离所对应的中误差应遵循如下的标准要求。

项目

地形类别

平地、丘陵地

山地、高山地

加密点中误差

≤0.35

≤0.50

平面位置中误差单位为毫米

对于内业加密点,其与周边野外高程控制点的高程测量误差实测要求应严格遵守下表所示的限值标准。

项目

地形类别(等高距)

加密点中误差

平地(0.5)

丘陵地(0.5)

山地(0.5)

高山地(1.0)

 

≤0.18

≤0.24

≤0.60

高程中误差单位为米

对于阴影区域、摄影难以触及的角落、茂密森林以及隐蔽地带的内业加密点位和高程测量误差,可根据上述标准各放宽0.5倍的容许值进行评估。

●数字线划图(DLG)

图上地物点的点位相对于临近平面控制点的精度要求,以及与邻近地物点间距的精度标准,请参照下表中的规定(基于图上的测量值).

平面精度表

地区分类

点位中误差(mm)

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mm)

平地、丘陵地

≤0.5

≤0.4

山地、高山地

≤0.75

≤0.6

对于阴影区域、摄影难以触及的角落、森林深处及隐秘地带的地物点,其位置精度容许误差放宽至标准值的1.5倍。

在城市建筑区域,对于等高距为0.5米的平坦地带,高程测量标识点相对于临近基准点的高度误差应当控制在0.15米以内。而对于非上述特定区域,其高程精度须遵循如下的标准要求。

高程精度表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地

山地

高山地

高程中误差(m)

≤1/3等高距

≤1/2等高距

≤2/3等高距

≤1等高距

对于森林、隐蔽等复杂地形区域,高程测量的容许误差放宽至原值的1.5倍。

地物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测量允许的最大偏差应为中误差的两倍标准差。

一般情况下,丘陵地带的高程测量标记点密度应为每网格图上分布8至12个点。在地势平坦且地形简单的区域,此标准可适度放宽,允许达到1.5倍的密度。而在山地和高山地区,为了精确性,建议增加点位密度。所有高程标注均需精确到厘米级别。

所有相邻图幅的几何形状及其要素属性务必确保精确衔接。

四、 创新技术架构概览

首先,依据航空摄影资料,通过拼接并进行初步校正,生成用于调绘的DOM。随后,将新生成的DOM与原有图像进行细致比对,明确显示出变化区域。接着,结合调绘DOM进行实地详尽核查,以确定最终的更新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技术手段: - 当实地的地物、地貌特性与原图相比有显著差异,且与调绘的DOM数据吻合,应选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法进行更新。 - 若实地变化轻微,或虽有变化但与调绘DOM不相符,应采取全野外数字测图方式进行更新。

实施测绘更新,采用先进的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或全面的野外数字化测图手段进行操作。

4)地形图编辑与入库。通过采用软件,完成变化区域内外业采集数据的制作与编辑工作,形成本项目成果数据库。

图2-2总体技术路线图

·充分利用航摄成果

充分利用已有资料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

五、 项目范围与技术实施策略调整

1.确定更新范围

2.更新方法的确定

·出现下列情况时,宜进行重测更新:

原图内的地物要素变化率超过40%。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修测更新:

地物要素变动幅度介于10%至40%之间

2)原图内某种重要地物位置发生变化。

3.更新技术方法的确定

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地物、地貌特性及属性在与调绘DOM(数字正射影像图)存在显著差异,会选择全面应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更新。反之,若改动轻微或实地变动与DOM不符,将采取全面野外数字化测图方法进行资料更新。

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巡视人员需对测区进行全面踏查,对各处角落逐一核查。在实现全面巡视的前提下,特别关注重点区域的深度检查,以确保建成区无遗漏,其中重点更新区域尤为关键。

六、 数字化摄影技术解决方案

通过对比整合生成的DOM调绘成果与原始图像,结合现场的实地核查,若发现地物、地貌的实际状况与DOM调绘存在显著差异,尽管两者一致,我们将采纳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数据更新。

以下是数字化摄影测量法的最新作业流程图示:

图2-3外业作业流程图

1.像控测量

●1.1像片控制点选点

像片控制点应满足下列条件:

通常,影像控制点的设置应当位于航向和旁向影像的六片或五片重叠区域之内。

选取像片控制点时,首要标准是目标影像需具备清晰易辨的特点。在遇到目标与其他影像条件冲突的情况,应优先考虑目标自身的条件。

3)像片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不小于像幅),当旁向重叠过大时应分别布点。因旁向重叠过小时,两点裂开的垂直距离在像片上一般应小于1cm,困难时不应大于2cm。

航线端点的精确对准,需沿通过主点且与方位线正交的直线进行,允许的偏差通常不超过半基线长度,极限值不得超过1基线。所有野外布设的测点偏离此基准线的标准应控制在1厘米以内,最大不得超过1.5厘米。

5)像控点距像片边缘一般不小于像幅),距各类像片标志不小于1mm。

要求区域网周边的控制点应当具备覆盖测绘区域的能力,对于开放边界的处理,应确保控制点位于图面轮廓线外至少4毫米以上。

●像片控制点的布设

在常规情况下,我们采取区域网的方式进行像控点的设置,而在遇到平坦地形或水域等特殊环境时,则采用全面野外布点策略。所有像控点均配置为水平基准点。

区域网布点

在制定区域网划分策略时,综合考量因素包括成图的比例尺、航摄的分辨率、航摄区域划分、地形特征以及图幅的分布,目标是优选方案以确保图形呈现为接近正方形或矩形的形态。区域网的设置与布点的核心原则是以实现空中三角测量的精确度为准。区域网的规模及其像控点之间的距离主要由成图的精度要求、航摄数据参数,以及对系统误差的有效管理来决定。

区域网络构建应排除不符合标准的航线上存在重叠像片的情况,同时确保没有大面积的云遮或阴影,这些因素不得干扰内业精密联网作业的进行。

航线跨度与控制点间基线数量,对于平面网和平高网均需遵循下表所示的限制;在平地及丘陵地带,应采取全面野外布设方法选取基准点。

比例尺

1:500

航线数,条

4~5

平高控制点间基线数,条

4~5

高程控制点间基线数,条

5~6

3)区域网的控制点可根据下列情况布设:

在实施区域网对加密平面控制点的管理时,推荐的布局策略是沿边界设置六个或八个基准海拔点,具体的布局设计参考图例如下。

图2-4:区域网布点法1 图2-5:区域网布点法2

(2)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时,可沿周边布设6个或8个平高点,成图的定向点高程宜采用全野外布点,采用内业加密时,其跨度应为条基线,布点方法图2-6所示:

图2-6:区域网布点法3

针对地形限制,布局策略如下:在地形隆起部位设置水平基准点,而在洼地处则设置高程测量点。若凹角点与凸角点之间的间距超过基线长度,务必在凹角区域增设水平基准点以确保精确度。

区域网平差像控点的布设方案,须遵循卫星定位辅助光束法的相应规定。

规则区域网可采用四角两边或四角两线法;

采用四角两边法时,应在区域网的四角各布设一个平高控制点,并应在区域网两端垂直于航线方向的旁向重叠中线附近各布设一个高程控制点;

采用四角两线法时,应在区域网四角各布设一个平高控制点,并应在区域网两端垂直于航线方向敷设两条构架航线;

在区域网周边,应适当增加像控点的分布,特别是在凸角转折点设立水平基准点。对于凹角转折处,若为单一基线,应设置高程控制点;当凹角转折涉及多条基线时,则需配置水平基准点以确保精确性。

四角两边法四角两线法

不规则区域网布点法

2-7图示:运用卫星定位技术辅助的区域网布点示意图

▲一平高控制点;一测图航线;

一高程控制点;一构架航线;

在处理数码航摄任务时,应充分考量空三加密软件的特性和过往类似项目的实践经验。建议将整个测区依据地形和面积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加密区域,每个区域采用区域网布点策略设置像控点。如果本项目飞行过程中已获取POS数据,那么像控点的配置需以确保区域网空三加密需求的满足和成图精度的保障为准则,允许适度放宽像控点的跨度分布。

在区域网络布局中,应设置共享的公共节点,以优化网间控制点的利用,尽可能实现资源共享。对于区域网的角点,建议配置双重基准点,以便于内业部门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灵活选取。

图廓线外围应设置测图区域的像片控制点,以确保覆盖整个画面的像片控制测量。

全野外布点

在遇到下列情况时,建议采取全面野外布点策略:

1)平地图幅

2)内业加密精度满足不了测图精度要求时;

3)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影响到模型连接;

不符合标准的立体像对,其航向重叠低于50%,旁向重叠不足15%。

——像控点——像主点

图2-8:全野外布点图

布设策略:每个立体像对需配置四个平面基准点。特别是在主控制点周围增设一个,参照图例所示。全面野外布点过程中,目标是最大程度地优化测绘区域的覆盖范围。

特殊情况的布点

布点策略:在航区与航摄分区的衔接区域,控制点应当设置于航线交叠点,鼓励相邻区域共享。若共享条件无法达成,应各自独立布点。

当航向重叠度低于53%且出现航摄空白区域时,应实施逐点分布策略,针对漏洞部分采取全面野外数字化测图技术进行补充测量。

3)旁向重叠不够时的布点:旁向重叠部分小于15%的重叠度时,应分别布点。重叠部分大于1cm,影像清晰,范围内无重要地物,可在重叠部分内加测个高程点;影像不清楚或重叠小于1cm,重叠不足部分采用全野外数字测图法补测数字地形图。

在规划主点和标准点位的落水设置时,应当注意以下关键要素:

当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体内部,或者受到云影、阴影的遮挡,或者周围缺乏显著的地物特征,导致点位落水的情况时,若该落水范围对立体模型的连接无显著影响,可以按照常规航线进行布点操作。

当目标在2厘米内难以识别,或者航向区段有三片重叠区域导致无法选定连接点时,应实施全面野外布点措施以应对落水状况。

布点策略:对于水滨与岛屿区域,应实施全面野外布点,目标是最大程度地覆盖测绘范围。凡距控制点连线1厘米以上的陆地区域,应增设平面高程测量点,必要时可转换为高程基准点。在航测手段难以确保精度的情况下,应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技术进行补充测量。

保密点的布设

为了验证内业加密点和地形图的精确性,我们需合理设置保密核查点,其精度标准与平面高程控制点相当。保密核查点应选择在显著的地物特征上,位置应尽量避开区域基准点和全面野外高程测量点。保密点的测量结果将独立整理并提交给质量管理部门进行审核使用。

●像控点的选点

优选像控点应位于图像清晰、地形高程相对稳定、与正交线性地物交汇角度接近90度的理想区域(推荐角误差小于0.1毫米),针对的是小于该尺寸的点状地物特征。

不宜选择在地势急剧变化的斜坡设立控制点。当点刺设在植被边缘、高于地面或临近陡峭地形时,务必明确指出点位是位于坡顶还是坡底,同时记录其相对于主要基准面的相对高度,精确到0.1米,并注明点位的确切位置以及高程测量的终止点,相关注记应标注在航空影像的背面。此外,需在现场设立木桩或实施标识,如有必要,还需拍摄点位的影像资料。

选点目标应便于GPS或全站仪观测。

实地点位的测量精度需保证在图示上达到0.1毫米级别。我们选取影像最为清晰的照片作为基准,其上刺点的误差以及刺孔直径必须控制在0.1毫米以内(确保刺孔穿透)。对于像片上的点位刺孔,务必确保其能完全穿透。如果发现刺点位置出现偏差,应更换照片重新定位,或者详细记录情况。完成刺孔后,需在实际地点进行核实,并配合制作简易示意图,同时编写详细的点位描述。

像控点的整饰

照片处理可通过相纸输出技术实现像控点的辨识与修饰,其标准依据为GB/T 7931;同时,亦可在数字影像中进行定点和标注,确保精确标识刺点位置。

控制片仅限于对瑕疵点进行修正处理。对于沿同一航线及相邻航线共享的标记点,仅实施转换标注;为减少转标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误差,相邻区域的共享点同样采取转换标注策略。

图像控制点在影像上采用直径为7毫米的圆形标识,高程点以绿色符号呈现,其高程数值采用分数形式标注。其余符号与附注均以红色表示,而影像顶部则以黑色清晰标明图号信息。

在照片背面详细标注刺点轮廓图,注明刺点的位置、编号、制作者、检验者以及日期。轮廓图的尺寸应与照片正面的符号大小保持一致。确保刺点位置、轮廓图示及刺点描述的一致性。对于像片正反面的修饰处理,请参照《1:500、1:1000、1:20PP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7931-2022的附录E和F中的相关规定。

在利用数字影像资料时,我们倾向于先进行影像预选点的设定,随后放大并打印关键区域,以审阅为主导,选取重点标记为辅助手段进行处理。

●像控点编号

像控点应按自然顺序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前冠英文字母编写,平高点前冠P,高程点前冠G(如水准点),保密点前冠字母“B”,如B1。全测区各类控制点编号统一分配号段编制,不得重复。

●像控点测量

采用的方法

平面位置的像控点联测采用的是由连续运行基准站支持的RTK测量技术,或者采用精密的全站仪测距导线测量方法。对于高程测量,我们采取RTK高程测量,并辅以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精细校正,同时备选水准或三角高程测量手段。

像控点的精度

最近的基础控制点的平面位置精度要求,平面控制点与平高控制点的测量误差应控制在5厘米以内。

对于临近的基础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及平高控制点的高程测量误差应严格限制在5厘米以内。

像控点平面测量

在项目实施中,优先采用RTK全野外测量技术,对于特定难以适应GPS作业的区域,则采用导线或设立基准点的方式进行补充测量。所有操作必须遵循《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CJJ/T73-2019的规定,以及《数字航空摄影测量控制测量规范》CH/T3006-2011和《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7931-2015的相关标准。具体测量精度应参照RTK高程测量的详细要求,若采取全站仪导线测量,则需严格遵守相关表格中的精度指标。

光电测距附合导线、支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类别

地形类别

路线全长(图上)mm

边数

水平角测回数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闭合差(图上)mm

距离往返测较差

DJ2

DJ6

附合导线

平地、丘陵地

3500

12

1

2

24

0.5

 

山地、高山地

4500

15

1

2

24n

0.7

 

支导线

 

900

3

1

2

 

 

3(a+bD)

 

注:n—转折角个数;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测距仪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mm/km);D—测距边长度(km);

像片控制点高程测量

高度测量中的像控点首选应实施RTK高程测量,并结合精细的似大地水准面模型进行优化。对于极少数不适合GPS操作的区域,可以采用测图水准或者依赖图根导线等传统手段进行测量作业。

1)RTK测量要求

每个像控点需分别进行不少于三次的独立观测,确保在关机或卫星信号中断的情况下仍能执行。对于平面坐标的精度要求,其偏差应控制在2厘米以内;而对于垂直坐标的精度,应不超过3厘米。若未能满足,应适当增加观测次数。最后,取各次观测结果的中位数作为该点的最终测量成果。

在作业启动或重启后,必须对至少一个已知参考点或实施重复测量,每个检测点需经过一个完整的观测周期,其点位误差应控制在5厘米以内。作业完毕后,还需通过联测该已知点或其他已知基准,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可靠性。

采用GNSS单频/双频接收设备进行作业,作业前需对仪器进行全面预检,并确保准确配置相关参数及天线高度信息。

2)卫星状况要求

RTK作业时卫星状况应符合下表规定。

RTK作业中GNSS卫星状况的基本要求

观测窗口状态

15°以上的卫星个数

PDOP值

良好窗口

≥6

<6

勉强可用的窗口

5

≤8

避免观测的窗口

<5

>8

3)数据处理要求

确保GPS设备与相关软件实时同步,将野外采集的原始数据自数据采集器导入计算机,并执行数据备份程序。同时,需提交完整的原始观测记录,禁止任何形式的数据剔除或修改,严禁执行对数据的再加工或重组操作。切记定期清理数据采集器内存,保持其运行效率。

生成并提交包含点位数据、平面坐标、高程测量值、水平精度与垂直精度指标,以及卫星定位细节的测量结果表格。对于达到或超过像控标准的部分,需打印存档,并随相关资料一并上交;其余部分则以电子文档形式提交。

4)传统方法施测精度要求:

水准测量适用于地势起伏不大的区域,其起始和终结点通常设置在已通过等外水准联测的三角点、高级地形控制点或摄影测量控制点上。测量过程中,采用单面水准标尺,读取精度达到厘米级别。水准仪的i角需确保小于或等于20度;在观测时,仪器应尽可能安放于前后标尺的中心位置以保证精度。

在进行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时,需确保垂直角采用直返法,并优选视线在地表覆盖物一致的区域,避免从高温物体上方穿越,仪器与地面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1.3米以上。仪器高度和目标高度的测量精确到毫米级别。在利用DJ6仪器测量天顶距时,务必先校正垂直度盘的偏心误差,然后在观测结果中实施修正。

像片控制点的高程测量规定见下表:

像片控制点的高程测量规定

等高距m

附合路线全长km

高程闭合差m

独立交会高程点

测图水准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

三角高程导线

交会边长km

高程较差km

0.5

5

5

 

0.2

 

 

1.0

20

20

8

0.4

2

0.3

2.0(2.5)

 

30

20

0.8

2

0.5

成果整理与质量控制

成果整理

测量成果的手簿记录应当严谨规范,确保所有项目详尽无遗,且平差计算结果务必准确无误。

成果表中,需明确标注平面坐标系统的选用,高程系统的标识,包括点的编号、对应的刺点片编号,以及精确的坐标值和高程数据。同时,要求在整个测区范围内提供详细的像控点分布综合图。

作业区应按单元对控制点成果进行全面搜集,涵盖布点区域内的所有数据,并确保将所有控制点成果整理归类,以统一的形式按作业区进行提交上交。

所有提交的成果务必经过自查和他查程序,确保各级审查人员亲笔签字确认。

质量控制

关键步骤包括像控点的布设与测量中的野外选点作业,以及RTK测量,这是一项特殊的生产环节。在整个生产流程中,我们严格遵循两级核查和一级验收机制,确保每个环节成果达到标准后,方能进入下一阶段工作。

质量控制:图像控制点的选取与修饰要点 - 检查像控点在影像中的位置是否符合技术标准 - 验证刺点定位转换的精确性 - 确认整饰措施是否遵循技术规定 - 评估刺点示意图与实际影像地形的一致性,核实标注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清晰度

检查要点:核实观测数据及野外记录手簿的完整性,确认其内容是否详实无遗漏。

1.1 数据校验:核实观测参数的准确性 1.2 数据质量控制:确保所有观测数据的精确性,排除异常值和不可信数据 1.3 已知点确认:检验观测结果对已知点的匹配度 1.4 符合性评估:核查测量误差是否满足预设的限差标准

2.空三加密与数据采集

·数字线划图(DLG)的基本指标

精度指标

1)平面精度

地物点与临近图根点的点位精度误差及相邻地物点间距离的精度误差应符合下表所列的限值标准。

平面精度表

地区分类

点位中误差(mm)

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mm)

平地、丘陵地

≤0.5

≤0.4

山地、高山地

≤0.75

≤0.6

2)高程精度

城市建筑区和基本等高距为0.5m的平坦地区,其高程注记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其它地区DLG的高程精度应以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来衡量。

邻近图根点的高程中误差,对于等高线插求点的要求应遵循如下的标准规定。

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地

山地

高山地

高程中误差(等高距)

≤1/3

≤1/2

≤2/3

≤1

注:对于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表中规定值放宽50%。

3)接边精度

面、高程中误差的倍,且应保证要素属性和拓扑关系一致。更新地物要素几何图形与原图的接边误差不应超上表规定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