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项目背景.......................................................................................6

第二节 项目要求.....................................................................................31

第二章 项目执行计划.............................................................................36

第一节  总体执行计划.................................................................................36

第二节  运输执行方案...........................................................................40

第三章 项目整体服务设想的优化方案.............................................................51

第一节 项目理念.....................................................................................51

第二节 项目供应计划.............................................................................54

第三节 项目保障策划.............................................................................69

第四节 承诺项目服务..................................................................................73

第四章 货物运输组织方案.....................................................................83

第一节 货物运输整体组织安排和规划.................................................83

第二节 运输计划进度解释...................................................................137

第三节 运输能力保障措施说明...........................................................142

第四节 本地化服务实施能力说明.......................................................146

第五节 事故应急预案、救助措施和运输组织方案...........................146

第五章 项目组织结构和人员编制.................................................................177

第一节 组织机构建立计划...................................................................177

第二节 项目组织结构说明...................................................................179

第三节 项目人员配置计划...................................................................190

第四节 项目职责详解................................................................................197

项目管理结构图.......................................................................220

第六节 专业人员配置...........................................................................221

第六章 提升服务质量的保障措施.......................................................226

第一节 改善运输质量的保障措施.................................................................226

第二节 质量管理体系...........................................................................237

第三节 运输运营规章...........................................................................238

第七章 设备投入计划................................................................................242

第一节 生产设备清单优化...................................................................242

第二节 设备操作规程的执行程序.......................................................243

第三节 设备管理规定...........................................................................271

第八章 进度保障方案...........................................................................281

第一节 改善货物运输保障措施....................................................................281

第二节  项目进度保障措施.........................................................................313

第九章 优化集装箱生产方案...............................................................315

第一节 集装箱生产材料.......................................................................315

第二节 集装箱制造流程.......................................................................329

第三节 集装箱生产工艺.......................................................................329

第四节 项目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化.......................................................390

第五节 项目质量保障方案..........................................................................392

第十章 集装箱运输解决方案.......................................................................398

第一节 货物搬运方案...........................................................................398

第二节 货物运输安排................................................................................414

第三节 货物运输流程优化..........................................................................420

第四节 货物运输优化方案...................................................................421

第五节 运输方案总览...........................................................................437

第六节 运输保障措施及服务承诺.......................................................542

第七节 提升服务质量的保障措施及承诺...........................................592

第十一章 集装箱验收方案.........................................................................597

第一节 验收安排...................................................................................597

第二节 验收方案...................................................................................598

第十二章 项目管理规定.......................................................................601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规定...................................................................601

第二节 优化生产管理流程...................................................................603

第三节 安全生产管理规定...................................................................609

第四节 项目仓库管理制度...................................................................614

第五节 工伤事故的处理制度...............................................................621

第十三章 售后支持计划............................................................................627

第一节 售后服务策划...........................................................................627

第二节 售后支持内容...........................................................................634

第十四章 项目紧急预案.......................................................................642

第一节 紧急情况综合计划...................................................................642

第二节 重新确保供应的应急计划.................................................................651

节 改进货物质量问题的应急预案...............................................654

第四节 车间生产突发意外的紧急预案...............................................656

第五节 项目运输突发意外的紧急预案...........................................................666

第六节 更新的应急预案和协调措施...................................................668

第七节 应急处置保障措施...................................................................675

第八节 恶劣天气下的应急预案...........................................................676

第九节 节假日和重大活动的紧急预案...............................................681

第十节  火灾应急处理预案..................................................................692

第十一节 疫情防控措施.......................................................................695

第十五章 服务方案优化方案...............................................................706

第十六章 安全管理策略.......................................................................720

第一节 健康与安全生产管理规定.......................................................720

第二节 安全教育制度...........................................................................738

第三节 安全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741

第四节 改进安全检查计划...................................................................751

第五节 改进安全技术措施...................................................................753

第六节 高风险安全管理措施...............................................................756

第七节 交通规则教育...........................................................................761

第八节 消防预案...................................................................................764

第九节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768

第十节 改善驾驶员和车辆安全生产管理规定...................................768

第十一节 安全保障措施和承诺...........................................................783

第十二节 安全事故(提供相应证明材料或书面承诺)...................800

第十七章 其他细节...............................................................................802

第十八章 服务承诺和保障措施相关内容...........................................816

第一节 提升服务质量的保障措施及承诺...........................................816

第二节 提高运输时效性的保证措施及承诺.......................................836

第三节 安全保障措施和承诺...............................................................842

第四节 安全事故保证...........................................................................859

第十九章 其他相关资料.......................................................................861

第一节 新冠疫情应急预案...................................................................861

第二节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护知识宣传...........................................867

第三节 提高运输时效性的保证措施及承诺.......................................874

 

 


第一章 项目概况和需求分析

第一节 项目背景

一、集装箱概述

(一)集装箱定义

IMG_256

一种特定设计用于反复使用的重型装载装置,即集装箱,具备所需的强度和刚性,遵循统一规格。通过集装箱进行货物搬运,允许直接在发货方仓库进行装载,而收货方仓库则负责卸货,无需在转运过程中进行货物的重新包装或拆箱。这一创新的运输工具之所以显著,源于其产品标准化策略及其所催生的全球一体化运输网络。它实现了对庞大载重单元的标准化处理,进而推动了船舶、港口设施、航线网络、陆上运输路径(包括公路、中转站)、桥梁、隧道以及多式联运基础设施的无缝衔接。这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里程碑,一个成功的案例,要求集装箱必须满足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功能需求。

1.能长期的反复使用,具有足够的强度。

2.在运输过程中,无需移动箱内装载的物品,可实现直接更换装备操作。

3.具备高效装卸性能,且能实现运输工具间的顺畅转换,实现无缝衔接.

4.便于货物的装满和卸空。

5.任何装载容量达到或超过1立方米(对应于35.32立方英尺)的大型货运装置,只要符合上述五项规定,方可被正式定义为集装箱。

(二)集装箱术语

1.集装箱的规格参数主要包括其长度、宽度、高度以及箱门的有效尺寸指标。

(1)集装箱的外部尺寸定义为其综合了所有固定配件的最大限度尺寸,该尺寸由集装箱的长度、宽度与高度的乘积构成,进而确定其容积。

(2)集装箱的内部尺寸定义为与内部最大矩形平行六面体相对应的净空长度、宽度和高度,此测量不包括顶部角件对箱体内空间的影响。集装箱的容积则是由其内部长、宽、高三者相乘得出。在计算净空高度时,已排除了角件突出的部分。

(3)集装箱的名义体积:特指在不考虑公差误差的前提下,采用接近整数的尺寸表示的实质容积。

2.集装箱的重量可分为三个类别:自重、装载能力以及标定载重量。

(1)自重,即空箱质量,使用符号 T 进行表示。它涵盖了集装箱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的所有必要配件和设备,例如冷藏箱的制冷系统、框架箱的支柱以及开顶箱的防护篷布等元素。

(2)装载能力,通常以P来标识,指的是集装箱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可承载的最大货物重量(货物质量)。这包括了确保货物安全运输所需的固定设备以及垫舱物料等相关组件的重量(质量)在内。

(3)其标准定义为:集装箱的空箱重量(亦称为空箱质量)与可承载的最大货物重量(即最大容许质量)之和,构成了最大工作总质量(通常标记为最大总重,符号为R)。最大总重减去自重即为负载能力,用符号P表示,公式为 P = R - T。

鉴于集装箱的构建材质和生产厂的多样性,即使属于同一类别,其尺寸和重量特性也可能有所区别。在装载货物前,为确保充分运用集装箱的容量和载重潜力,至关重要的是详查集装箱的关键参数(这些参数通常标注于右侧门板的上部).

3.集装箱装载能力和性能定义

(1)堆码性能:特指标准化集装箱在非理想排列状况下,对于动态和静态负载的承载能力。在装载过程中,集装箱在船舱内部或地面存储时常会出现不规则的堆放情况。根据国际标准规定,允许的纵向偏差为38毫米,横向偏差为25.4毫米。

(2)集装箱的拴固性能:特指在应用底角部件进行固定时,箱体底部结构对于运输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纵向加速度具备承受力的特性。

(3)箱底的承重特性:特指箱底在承受装载重量或装卸作业中机械(如搬运车的车轮)施加的动态与静态负荷方面的承载能力。集装箱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刚度和密封防水性。

(4)刚性特指在货运过程中,特别是面对船舶的摇摆动态时,集装箱抵御侧向或纵向挤压载荷的专业特性。

(5)风雨密封性能:特指产品按照既定标准进行喷水测试后展现出的所需密封程度。

4.关于集装箱的空间定位术语:这里涉及的是对集装箱前端、后端、左侧、右侧以及纵向和横向方向及其位置特性的专业术语描述。

(1)前端是指没有箱门的一端。

(2)后端是指有箱门的一端

(3)在描述集装箱的端部结构时,如果两侧构造一致,应避免采用'前端'和'后端'的表述,若有必要使用,务必通过明确的标识、标签等特征来辨别其相对位置。一旦集装箱的前后向被确立,集装箱的左右两侧也随之区分清晰。

(3)从集装箱的后方向前观察,左侧的外侧区域。

(4)从集装箱的后方向前观察,右侧呈现出的画面。

(5)在公路运输中,由于集装箱在行驶过程中,其箱门后端必须与拖车后方相连。由此,习惯上将左侧称为公路侧,右侧称为路缘侧。

车辆行驶于公路右侧时,特指装载于集装箱底盘车的侧面紧贴路边的部分。

在公路行驶过程中,集装箱底盘车倾向于沿右侧车道前进,此时其左侧,即与路面边缘相对的侧边,会紧贴马路中心线行驶。

(6)纵向是指集装箱的前后方向。

(7)横向特指集装箱的左右方位,其方向与纵向相互垂直。

5.在装载过程中,集装箱可能会出现不适当的堆叠状况,主要包括堆码偏差(偏码)与堆叠倾斜(偏置)两种情况。

(1)在描述集装箱堆叠时,我们所指的'偏码'特指由于上、下层集装箱的角件未能精确对齐,导致的一定程度的垂直偏差现象。

(2)所谓偏置,特指扭锁端部未对齐,即扭锁端部(通常称为蘑菇头)未能精确嵌入底角件的孔洞中所呈现的堆积状况。

(3)允许采用灵活可卸的面板作为封面开口。

(三)通用集装箱各部位名称

1.主要部件的名称

(1)在集装箱箱体的四个角落,每个角均配置了专司支撑、堆叠、搬运及固定功能的角件。上部的角件被命名为顶角件,而下部的则称为底角件,左右两侧的设计保持对称性。

(2)角柱连接顶角件与底角件的立柱。

(3)该构件由顶角元件、角柱和底角元件构成,专门用于承载集装箱堆积载荷,被视为关键的承载结构。所有角件及内角柱均采用铸钢材质,通过焊接工艺实现一体化连接。铸钢组件必须遵循国家的热处理标准程序,铸件表面应光滑平整,无任何铸造瑕疵如毛刺或裂纹存在。

(4)顶端横梁:该结构位于箱体边缘,与两侧顶角部件实现纵向相连的关键支撑组件。

(5)底部支撑梁:该结构物位于箱体终端,与其两侧底角部件通过纵向连接构成。

(6)门楣箱门上方的梁。

(7)门槛箱门下方的梁。

(8)上侧梁:指位于侧壁顶部并与前后顶角部件相连的对称纵向结构,左侧的称为左上侧梁,右侧的对应为右上侧梁。

(9)侧部支撑梁:这是一种纵向结构元件,它将侧壁的下端与前、后底角部件相连,具有左右对称性,左侧的标识为左侧侧部支撑梁,右侧则对应为右侧侧部支撑梁。

(10)箱体上部的面板被称为顶板,其设计需采用单一连续的板材制作,禁止采用铆接或焊接拼接的方式,以防止因铆钉松动或焊缝破裂导致的渗漏风险得以充分避免。

(11)上侧梁与项板下的连接组件,专为支撑开放式货箱顶部的横向结构设计,通常应用于开顶式装载装置中。

(12)箱顶结构:坐落于端框架和上侧梁的限定区域,箱顶由波纹板、顶板及顶梁共同构成,形成整体封闭顶部。该设计需符合国际标准所规定的关键强度要求。

(13)地板作为安装于底梁上的承载平台,主要依赖底梁和下端梁的支撑,对于集装箱的负载传递至关重要。它需承受箱内货物的重量,并将这一负荷经由底梁传递至下侧梁。因此,地板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通常选用硬质木材板或胶合板制作。木板连接方式可采用拼接或榫卯构造,也可考虑采用带有槽口的设计以增强结构稳定性。

(14)支撑地板的横向结构元素,称为底梁,它位于地板下方并连接至下侧梁。底梁的编号自箱门始,直至端板结束。通常,底梁采用C形、Z形或I形型钢以及其他适合的截面型材进行制作。

(15)底部支撑结构和架构:主要由集装箱底部的四个角件,两侧的下横梁、下部纵梁、门槛、地板以及底板构成。在20英尺集装箱中,底部结构额外配备了叉形凹槽,而在40英尺集装箱中,则设置了鹅颈型槽。至于底框架,则由下横梁和底板共同构成的稳定框架系统。

(16)在集装箱的底部侧梁上,特设有一对连续开口,其开口间的宽度与通用叉车的标准尺寸相匹配。

(17)鹅颈槽设计位于集装箱底部前端,专为适应鹅颈型底盘车的相应凹槽结构而配置。

(18)前端架构定义为集装箱前端的结构性组件,主要包括前侧的双角支撑结构、上部顶梁和下部底梁。若后端框架适用于门框设计,则包含两侧的角结构、顶部的门楣以及底部的门槛元素。

(19)端部结构:它是由板壁构成,嵌入端框架平面并与端框架相连,形成封闭的外壳(端框架除外)。通常,在端壁内部会安置有端柱或者采用波浪形设计,旨在增强端壁的稳固性。

(20)侧壁:与上部横梁、下部横梁及角结构紧密衔接,构建起封闭的端部结构(该结构不包含上、下侧梁和角结构)。通常,侧壁内部设有侧柱或者采用波浪形设计,旨在增强侧壁的稳固性。

(21)端柱:作为垂直结构元素,它与端壁紧密相连,并与上端梁、下端梁和端板构成稳固的连接,主要安装于铝箱组件中。

(22)侧柱:作为垂直支撑结构,它与侧壁的上侧梁和侧板形成紧密连接,通常在冷藏箱的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

(23)端部覆板:专指安装于集装箱外部端面的防护或装饰面板。

(24)侧面围板:包裹并延伸至集装箱侧外表层的面板装置。

(25)门板构造:通常配备双扇后向开启的设计,通过铰链牢固安装于角落支柱上,且配备精密门锁装置确保门体的闭合与安全。

(26)端门设在前端的门。

(27)侧面入口:通常情况下,通用集装箱设计配置了端部门,而非侧面门。

(28)门枢装置:通过不锈钢制的门轴(通常称为门销)将箱门与角柱紧密衔接,确保箱门能够顺畅地实现360度旋转。其精密的结构设计确保了箱门的无阻开合至全开状态。

(29)门框密封胶条:专指安装于门框周边以实现密封效果的橡胶制品。

(30)箱门锁定装置:在货物装卸过程中,该装置确保箱门处于敞开状态,主要安装于箱门底部及相应的侧梁部位。其设计类型多样,包括但不限于钩环式、钩链式或绳索式的结构形式。

2.集装箱门锁系统的构成为:主要包括门锁杆、托架、凸轮、凸轮座、门把手以及相应的锁具组件。

(1)门锁装置:配置于箱体门面的垂直轴或杆件,其两端通过凸轮予以稳固。当锁杆旋转时,凸轮嵌入锁杆凸轮座内,实现箱门的有效锁定,并且锁杆亦承担增强箱门承载力的功能。

(2)锁杆支撑组件:一种用于安装并确保锁杆在箱门上稳定旋转的基础结构。

(3)门锁装置的锁杆端部配备有专门的锁杆凸轮组件。该组件通过锁件的旋转动作,促使凸轮精确嵌入对应的凸轮座,从而实现门体的有效锁定。

(4)锁杆凸轮座:一种内部承载结构,专为实现凸轮在锁定状态下的稳定支持。

(5)门把手:作为箱门锁杆的附属装置,其功能在于在开闭箱门过程中驱动锁杆操作。

(6)手柄锁定装置:一种专门设计用于确保箱门手柄在关闭时保持稳定锁定状态的部件。

(7)海关监管封缄装置:通常安装于箱门把手锁定部件上,是海关用于实施铅封标记的关键组件。常见设计包括通过门把手和托架的穿孔结构,以及锁杆凸轮与凸轮座的相应穿孔配置。

(8)海关专用防护盖:安装于门把手锁定装置的上部,专为确保海关铅封的完整性而设计的防水覆盖物,通常采用帆布材质制作。

3.其他部件名称

(1)内衬板:作为侧壁和端壁内部表面的专业安装组件,其功能是提供对装载货物的有效防护。

(2)标识特征涵盖了集装箱上的关键信息,如箱主代码、序列编号、国家代码及尺寸类别代码,这些均采用字母和数字组合的形式呈现。此外,箱主可能还会附加其他自定义标识。

(3)门楣上安装的雨水槽,其功能旨在引导并排放门框周边积聚的水分,从而防止雨水侵入箱体内部。

(4)箱顶增强筋板:位于集装箱顶端临近角撑组件的区域,配备的强化面板,旨在提升箱顶的承载力,防止在装卸操作中因误操作导致顶部结构受损。

(5)横向稳定链:安装于两侧箱壁之间,旨在提供额外的支撑,防止箱体因装载货物而发生侧向膨胀或变形。

(6)门槛板:即安装于门槛周边的防护装置,主要功能为确保对集装箱地板的钢板提供有效保护。

(7)《国际公路运输公约》所规范的海关认可紧固件,如实心铆钉与螺纹连接件,在实施螺栓(防松螺栓)的拧紧和锁定后,通过焊接工艺实现一体化,任何非授权的外部拆卸操作均会留下明显的痕迹。

(四)专用集装箱各部位名称

1.开顶集装箱上的部件

(1)防水覆盖物:专为遮蔽装载货物而设计的防水材料,可选用帆布或塑料布作为制作材质。

(2)顶弓梁:一种横向支持结构,主要由金属、木质或者两者的复合材料构建,其功能是确保防水篷布的稳固。这种可拆卸的装置通常固定在敞篷货厢两侧的支撑结构上。

2.冷藏集装箱上的部件

(1)该设备为一款专为控温集装箱设计的防水温度记录仪,具备持久记录内部环境温度的功能。

(2)碟型板机组侧面通风道盖板。

(3)顶部通风通道:旨在促进冷藏箱内空气流通的设施,通常依据红色装载线标识对货物堆放高度进行限定,无需额外增设独立通风管道。

(4)箱底风道设在冷藏箱的底面,为使冷空气更好地在底部循环,并起支撑货物作用的部件其断面形状般都采用T型或形。

3.在通风集装箱上配置的组件包括:通风孔,这些是专为确保和管理气流流通设计的小型门或圆形开口。

4.框架箱上的部件

(1)底部装置:专为安装于箱体底部及侧面支撑结构,用于固定货物的安全扣环。

(2)立柱:作为框架集装箱的侧向支撑结构,其主要功能是保障装载货物的安全,防止其滑落。该部件设计为可轻松拔出并卸下,便于在使用时便捷地插入预设的立柱槽中。

5.罐式集装箱上的部件

(1)盲板是一种专为罐式集装箱排出阀阀口设计的具有封闭端的法兰组件,其功能在于调节阀口的开度并确保阀口密封性的有效维持。

(2)油箱装置:专指安装于罐式集装箱上的单个或多个罐室,以及与其相连的用于装载和运输货物的管道系统及相关附属设备的整体结构。

(3)罐室:专指装在集装箱内的密封罐体结构,它由罐体板、端板和隔板构成,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带有开口的挡板和遮护板并不属于罐室的组成部分。

(4)防尘装置:专为罐式集装箱排放阀阀口设计,其功能旨在防止外部灰尘侵入集装箱内部,并具备调控阀口开启程度的能力,通常依赖人工操作实现。

6.散货集装箱上的部件

(1)货舱入口:专指在散货集装箱顶部用于装载粉末或颗粒状货物的开口装置。此类开口通常设置在箱顶,数量为2-3个,形态多为圆形,其标准尺寸为直径500毫米的圆形开口,或者矩形开口,尺寸规格为510毫米乘以780毫米。

(2)装卸口:专指散货集装箱上用于排放粉末或颗粒状物料的开口设计,通常位于箱门底部,作为箱体结构的一部分。为确保作业安全,避免在开启箱门时发生货物突然泄出导致的潜在风险,作业前需先开启装卸口,预先释放部分货物,以减少箱门承受的压力。每个箱门对应一个装载口,其规格尺寸为250毫米*700毫米或350毫米*450毫米。对于无箱门的散货箱,其末端箱壁处设有全宽可铰链开启的卸货门,门下同样设有卸货口,尺寸规格与前者一致。

(五)集装箱发展阶段

集装箱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详细阐述如下:

1.初期阶段(1830-1955年):1830年间,英国的安德森博士在其铁路运煤领域的创新中奠定了集装箱概念的基础。随后,至20世纪初,美国率先引入了集装箱运输,随后德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紧随其后,纷纷采纳这一新型运输方式。1933年,国际集装箱协会在巴黎成立,旨在制定统一的国际标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率先将集装箱技术应用到军事工业中。

2.在1956年至1966年的第二阶段,美国创新者Malcolm McLean在1955年提出了关键理念,即集装箱运输应实现海陆一体化,并倡导由单一企业负责全程的统一管理和控制。这一理念在1956年得到实质性验证,当美国泛大西洋船公司的船只马科斯顿号成功地在其甲板上部署了能够承载58个35英尺集装箱的装置,航行于纽约至休斯顿的航线上,从而显著推动了海上集装箱运输的迅速扩展和优势展现。

3.1966年至1970年代初期:随着海陆联运公司及马托松船公司的里程碑式举措,国际集装箱运输航线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拓展,日本与欧洲的船运企业紧随其后,在日本本土以及欧洲、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相继启动了集装箱运输服务。这一时期,全球范围内的专用集装箱码头体系逐渐建立。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催生了集装箱多式联运的雏形阶段。

4.在当前阶段(1900至现代):随着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间的纽带日益紧密,贸易活动愈发活跃。集装箱技术经历了显著的加速发展阶段。目前,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集装箱运输,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地区,其集约化程度均显著提升。港口处理能力显著增强,而集装箱的多式联运业务正蓬勃发展。行业内的企业积极响应,纷纷采取联营体和环球联盟的战略模式来优化运营和增强竞争力。

二、集装箱分类

集装箱的种类繁多,其分类依据各异。主要包括干货集装箱、散装货物集装箱、液态货集装箱、冷藏箱专用集装箱,以及其他特殊用途的专用集装箱,例如用于装载车辆的汽车集装箱、适用于畜牧业的牧畜集装箱以及运输兽皮的专用集装箱。具体分类细节如下所述。

(一)按货物种类分类

包括干货运输箱、散杂货箱、液态货物箱、冷藏箱以及其他专业特制集装箱,如专用于汽车的集装箱、畜牧业适用的集装箱以及装运兽皮的集装箱等。

1.通用杂货集装箱:作为最常见的类型,它专为运输广泛的一般商品设计,适用于不需特殊温度控制的货物。此类集装箱通常称为标准集装箱,其适用范围广泛,能够承载多种货物。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体积庞大或具有特殊要求,如需要温度控制的货物,它们并不适宜装载在杂货通用集装箱内。

IMG_256

(1)冷藏或需严苛温度控制的货物

(2)不能用人力或叉车装箱的重货

(3)对于无法通过箱门进行装卸操作的大型物品,应特别注意其处理方式。

(4)装载的货物重量若超出了集装箱底部结构的承载极限。

(5)散货或液体货

(6)在装载于杂货集装箱内的货物中,未能妥善固定的部分。

(7)需要特别通风的货物

(8)活动物等

(9)危险货物。

2.此类集装箱专为运输诸如粉末、颗粒状等各类散装商品而设计,被称作散货集装箱。

IMG_256

(1)本设备主要用于储存大豆、大米、麦芽、面粉、玉米以及各类饲料,包括水泥、化学制品在内的散装粉末或颗粒物料。其优势在于显著节省包装开支,有效减少粉尘对人员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同时提升装卸作业的效率并降低物流总成本。

(2)货柜集装箱除配备箱门外,顶部设有两个至三个货口,专为装载粉末状或颗粒状物资设计。在操作过程中,务必确保箱内环境清洁无尘,侧壁平整,以便于通过箱门顺利卸货。

3.此类集装箱专为装载液态货物设计,称为液体货集装箱。

4.冷藏集装箱,特指装备了内置冷冻机装置的容器,其内部采用了热传导性能较低的隔热材料,旨在为装载的冷冻、保温或保鲜商品提供适宜的储存条件。

IMG_256

(1)特点:

冷藏集装箱适用于与各类交通工具进行无缝衔接的联运作业。

从原产地直至销售终端,能够实现全程无缝的'国家对国家'直接配送服务。

一定条件下,可以当作活动式冷库使用。

在操作过程中,该产品支持整箱吊装,从而显著提升装卸效率,并且相应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具有高效装载容积利用率,运营调度具备高度灵活性,并展现出卓越的经济效益特征。

该新型冷藏集装箱在结构设计与技术性能上展现出显著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具备广泛的适应性特征。

(2)使用要求:

在装载冷藏箱后,必须对其中的冷藏或冷冻货物的原始品质进行核查,并在相应的货运单据上详细记录这一情况。

在装载操作中,务必遵循严谨的货物堆放规定,防止因通风不畅导致的温度分布不均,从而影响制冷系统的效能提升。

在冷冻货物的长途运输过程中,箱内的实际温度必须严格控制,与设定温度的差距不得超过3摄氏度。对于冷却货物,建议其温度偏差应限制在0.5以内,尽可能地控制在0.25以下,以确保运输品质和货物安全。

在运输新鲜水果和蔬菜等易腐商品时,应迅速开启通风设施进行空气更新。然而,对于冷冻货物的运输,应当确保新风口处于关闭状态。

在运输采用纸板包装的冷藏货物过程中,务必依据户外温度与湿度环境,适时实施通风措施,确保箱内空气的干燥状态,以防包装箱外部出现冷凝现象。

5.一种特定类型的集装箱,即汽